可入网电动汽车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页 |
1.2 石油的枯竭和碳排放环境污染 | 第14-15页 |
1.3 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3.1 电动汽车接入对输配电网的影响 | 第15-17页 |
1.3.2 电动汽车的负荷特性 | 第17页 |
1.3.3 电动汽车储能及其与新能源结合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1页 |
第二章 电动汽车的发展概况 | 第21-33页 |
2.1 各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21-24页 |
2.2 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概况 | 第24-27页 |
2.3 电动汽车充换电模式和V2G | 第27-28页 |
2.4 电动汽车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第28-29页 |
2.5 电动汽车代理 | 第29-30页 |
2.6 电动汽车的产业链与商业模式探讨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电动汽车智能网络控制系统及其通讯机制设计 | 第33-45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智能电动汽车网络体系架构 | 第34-36页 |
3.2.1 架构总图 | 第34页 |
3.2.2 各层结构及主要功能 | 第34-36页 |
3.3 关键技术应用 | 第36-37页 |
3.3.1 云计算技术 | 第36页 |
3.3.2 RFID和传感器技术 | 第36页 |
3.3.3 通信技术 | 第36-37页 |
3.4 充放电控制系统设计 | 第37-40页 |
3.4.1 充放电决策系统模型 | 第37-39页 |
3.4.2 充放电决策系统设计 | 第39-40页 |
3.5 移动漫游管理 | 第40-42页 |
3.5.1 电动汽车终端用户逻辑标识 | 第40-41页 |
3.5.2 移动漫游管理系统 | 第41-42页 |
3.6 通讯机制设计 | 第42-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计入可入网电动汽车的电力系统机组组合优化 | 第45-70页 |
4.1 机组组合优化问题基本模型 | 第46-48页 |
4.2 PHEV的充放电模型 | 第48-51页 |
4.2.1 PHEV的充电模型 | 第48-50页 |
4.2.2 PHEV的放电模型 | 第50-51页 |
4.3 含PEV的机组最优组合数学模型 | 第51-55页 |
4.3.1 目标函数 | 第53-54页 |
4.3.2 约束条件 | 第54-55页 |
4.4 求解策略 | 第55-58页 |
4.4.1 分段线性化 | 第55-58页 |
4.4.2 软件包工具 | 第58页 |
4.5 10-机组系统算例分析 | 第58-66页 |
4.5.1 计算结果 | 第60-63页 |
4.5.2 不同PHEV充电模式的比较 | 第63-66页 |
4.6 大系统算例分析 | 第66-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电动汽车提供辅助服务的经济性分析 | 第70-95页 |
5.1 电力系统辅助服务 | 第70-73页 |
5.2 电动汽车充放电控制系统 | 第73-76页 |
5.2.1 简化的充放电控制系统模型 | 第73-75页 |
5.2.2 电动汽车用户侧参数模拟 | 第75-76页 |
5.3 电动汽车提供调频服务 | 第76-86页 |
5.3.1 目标函数 | 第77-80页 |
5.3.2 计算结果 | 第80-86页 |
5.4 电动汽车提供旋转备用的经济性分析 | 第86-93页 |
5.4.1 目标函数 | 第86-89页 |
5.4.2 计算结果 | 第89-9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有关学术论文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