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插图清单 | 第12-14页 |
表格清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摆振现象基本机理 | 第15-16页 |
1.3 汽车摆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8-20页 |
1.4.1 各章节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轮胎非线性摆振系统Hopf分岔特性分析 | 第20-34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整车摆振系统力学模型 | 第20-24页 |
2.2.1 拉格朗日方程建模 | 第21-23页 |
2.2.2 摆振推导符号计算 | 第23-24页 |
2.3 整车摆振系统微分方程 | 第24-28页 |
2.3.1 轮胎侧偏角 | 第26页 |
2.3.2 轮胎力学模型 | 第26-28页 |
2.4 摆振系统Hopf分岔和稳定性分析 | 第28-33页 |
2.4.1 分岔现象简介 | 第28-29页 |
2.4.2 摆振系统Hopf分岔判定 | 第29-32页 |
2.4.3 极限环稳定性分析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基于增量谐波平衡法的摆振系统求解 | 第34-48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非线性振动的常用近似解析方法 | 第34-38页 |
3.3 摆振模型的增量谐波平衡法求解 | 第38-42页 |
3.3.1 摆振微分方程简化 | 第38-40页 |
3.3.2 IHB求解推导过程 | 第40-42页 |
3.4 摆振系统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3.4.1 摆振系统速度分岔特性 | 第42-43页 |
3.4.2 整车摆振系统极限环特性计算 | 第43-45页 |
3.4.3 转向系参数对摆振系统分岔特性影响 | 第45-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考虑不同干摩擦模型的摆振系统分析 | 第48-69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干摩擦简介 | 第48-54页 |
4.2.1 干摩擦力模型介绍 | 第49-54页 |
4.2.2 本章选用的干摩擦力模型 | 第54页 |
4.3 不同干摩擦模型与汽车摆振系统匹配分析 | 第54-67页 |
4.3.1 考虑Coulomb干摩擦的摆振系统特性分析 | 第56-59页 |
4.3.2 考虑Stribeck干摩擦的摆振系统特性分析 | 第59-61页 |
4.3.3 考虑迟滞环干摩擦的摆振系统特性分析 | 第61-64页 |
4.3.4 考虑Wojewoda动态干摩擦的摆振系统特性分析 | 第64-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干摩擦和载货量对整车摆振多极限环特性研究 | 第69-75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多极限环相关研究简介 | 第69-70页 |
5.3 干摩擦力矩对整车摆振多极限环特性影响研究 | 第70-72页 |
5.4 汽车载货量对整车摆振多极限环特性影响研究 | 第72-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5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1 | 第80-81页 |
附录2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