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地铁上盖物业开发工程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上盖工程引起基础沉降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0页 |
2 地铁车辆段物业开发模式研究 | 第20-30页 |
2.1 地铁车辆段特点分析 | 第20-22页 |
2.2 地铁车辆段物业开发模式 | 第22-25页 |
2.2.1 地面模式 | 第22-23页 |
2.2.2 地下模式 | 第23页 |
2.2.3 高架模式 | 第23-24页 |
2.2.4 车辆段物业开发模式对比 | 第24-25页 |
2.3 车辆段物业开发案例分析 | 第25-28页 |
2.3.1 香港将军澳车辆段物业开发 | 第25-26页 |
2.3.2 深圳前海湾车辆段物业开发 | 第26-27页 |
2.3.3 北京四惠车辆段物业开发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3 地铁车辆段物业上盖工程结构影响分析 | 第30-52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0-32页 |
3.2 结构分析模型建立 | 第32-37页 |
3.2.1 软件选择 | 第32页 |
3.2.2 模型建立 | 第32-34页 |
3.2.3 计算假定 | 第34页 |
3.2.4 材料参数 | 第34页 |
3.2.5 计算荷载 | 第34-36页 |
3.2.6 荷载组合与荷载工况 | 第36-37页 |
3.3 非上盖区结构计算结果分析 | 第37-45页 |
3.3.1 非上盖区立柱轴力分析 | 第38-40页 |
3.3.2 非上盖区梁板应力分析 | 第40-45页 |
3.4 上盖区结构计算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3.4.1 上盖区立柱轴力分析 | 第45-47页 |
3.4.2 上盖区梁板应力分析 | 第47-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2页 |
4 地铁车辆段物业上盖工程基础及轨道影响分析 | 第52-76页 |
4.1 郭公庄车辆段运用库基础形式及工程地质情况 | 第52-55页 |
4.1.1 郭公庄车辆段运用库基础形式 | 第52-53页 |
4.1.2 郭公庄车辆段运用库内轨道结构形式 | 第53页 |
4.1.3 工程地质情况 | 第53-55页 |
4.2 半理论-半经验法分析上盖工程对运用库基础影响 | 第55-62页 |
4.2.1 桩基承载力分析 | 第55-56页 |
4.2.2 基础及轨道沉降分析 | 第56-62页 |
4.3 数值模拟法分析上盖工程对运用库基础影响 | 第62-69页 |
4.3.1 软件选择 | 第62页 |
4.3.2 土体本构关系选择 | 第62-65页 |
4.3.3 桩土接触面处理 | 第65页 |
4.3.4 模型建立 | 第65-66页 |
4.3.5 模型参数 | 第66页 |
4.3.6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4.4 半理论-半经验法及数值模拟法分析结果对比 | 第69-73页 |
4.4.1 基础沉降对比分析 | 第70页 |
4.4.2 轨道沉降及几何形位变化对比分析 | 第70-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5 基于监测数据的上盖工程对地铁基础及轨道影响分析 | 第76-90页 |
5.1 监测内容及方法 | 第76-78页 |
5.2 监测数据分析 | 第78-83页 |
5.2.1 基础沉降拟合及分析 | 第78-81页 |
5.2.2 轨道结构竖向变形分析 | 第81-83页 |
5.2.3 轨道几何形位变化分析 | 第83页 |
5.2.4 人工巡查情况 | 第83页 |
5.3 监测数据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83-87页 |
5.3.1 基础沉降对比分析 | 第83-86页 |
5.3.2 轨道沉降对比分析 | 第86-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6 车辆段物业上盖项目地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 第90-100页 |
6.1 险因素分析 | 第90-92页 |
6.1.1 风险控制阶段划分 | 第90页 |
6.1.2 设计阶段风险因素分析 | 第90-91页 |
6.1.3 施工阶段风险因素分析 | 第91-92页 |
6.2 风险控制措施 | 第92-96页 |
6.2.1 轨道结构风险控制措施 | 第92-93页 |
6.2.2 施工阶段风险控制措施 | 第93-96页 |
6.3 风险管理流程控制 | 第96-9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0-101页 |
7.2 展望 | 第101-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作者简历 | 第108-11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