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性能分析与综合论文

改进的证据融合算法及其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18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页
    1.2 证据融合算法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第16-18页
第2章 改进证据融合算法的研究第18-44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证据融合相关理论及已有改进算法简介第18-20页
    2.3 基于 2-D 信息证据融合改进算法的研究第20-25页
        2.3.1 基于冲突再分配的改进 DSmT 算法第20-23页
            2.3.1.1 各焦元支持度的计算第21-22页
            2.3.1.2 基于局部冲突对应焦元支持度的计算及分配准则第22-23页
        2.3.2 基于证据加权融合的改进 D-S 目标识别算法第23-25页
    2.4 基于 3-D 信息证据融合改进算法的研究第25-33页
        2.4.1 基于 3-D 信息证据融合改进 D-S 算法第25-31页
            2.4.1.1 两两证据融合与多条证据直接融合结果一致的证明第25-28页
            2.4.1.2 基于证据支持贴近度加权融合的 3-D 改进 D-S 算法第28-30页
            2.4.1.3 基于 D-S 证据组合规则的自适应证据融合改进算法第30-31页
                2.4.1.3.1 一种新的基于 D-S 证据组合规则的 3-D 改进算法第30-31页
                2.4.1.3.2 基于 3-D 信息的自适应证据融合改进 D-S 算法第31页
        2.4.2 基于 DSmT 的不同改进算法及其应用第31-33页
            2.4.2.1 基于 3-D 信息融合的 DSmT 改进算法第32-33页
            2.4.2.2 融合多特征信息的 DSmT 改进算法第33页
            2.4.2.3 融合多特征信息的 3-D 改进 DSmT 算法第33页
    2.5 仿真分析第33-43页
        2.5.1 2-D 改进证据融合算法的仿真比较第33-38页
            2.5.1.1 NIDSmT 算法与 D-S、DSmT、 HIDSmT 算法的比较第34-37页
            2.5.1.2 ID-S 算法与 D-S、DSmT、 HIDSmT 算法的比较第37-38页
        2.5.2 3-D 改进证据融合算法的仿真比较第38-43页
            2.5.2.1 ND-S1 算法与 D-S 算法的比较第38-39页
            2.5.2.2 ND-S1 算法、ND-S2 算法、AD-S 算法与 D-S 算法的比较第39-40页
                2.5.2.2.1 ND-S2 算法与 D-S 算法的比较第39页
                2.5.2.2.2 AD-S 算法与 ND-S1、ND-S2 算法的比较第39-40页
            2.5.2.3 基于 DSmT 的不同改进算法与 DSmT、HIDSmT 算法的仿真比较第40-43页
                2.5.2.3.1 3-D 改进 DSmT 算法与 DSmT、HIDSmT 算法的比较第40-41页
                2.5.2.3.2 MFHIDSmT、MFDSmT 算法与 DSmT、HIDSmT 算法的比较第41-42页
                2.5.2.3.3 融合多源信息的改进 DSmT 算法与 DSmT、HIDSmT 算法的比较第42-43页
    2.6 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新的分布交互式多模型广义概率数据关联算法第44-71页
    3.1 引言第44-45页
    3.2 常用数据关联算法简介第45-49页
        3.2.1 JPDA 算法简介第45-46页
        3.2.2 GPDA 算法简介第46-47页
        3.2.3 IMM 算法简介第47-49页
    3.3 基于改进 D-S 组合规则的分布交互式广义概率数据关联算法第49-56页
        3.3.1 系统描述第50页
        3.3.2 基于 3-D 信息融合的改进 D-S 证据组合规则第50页
        3.3.3 DIMM-MSGPDA-IDS 算法描述第50-56页
    3.4 基于融合中心模型状态估计的模糊更新算法第56-57页
    3.5 改进的分布交互式多传感器多机动目标跟踪算法第57-58页
    3.6 基于灰关联证据距离加权融合多源信息的 IMMGPDA 算法第58-63页
        3.6.1 相关知识简介第58-60页
            3.6.1.1 多源信息关联度的定义第58-59页
            3.6.1.2 灰关联分析法第59-60页
        3.6.2 一种新的基于 D-S 证据组合规则的灰关联证据距离法第60-62页
            3.6.2.1 已有多源信息融合算法简介第60-61页
            3.6.2.2 新的多源信息融合算法第61-62页
        3.6.3 融合多源信息的分布交互式 IMMGPDA 算法第62-63页
            3.6.3.1 目标模型与量测关联概率的计算第62-63页
            3.6.3.2 融合中心关于同一目标的模型概率的更新第63页
    3.7 仿真分析第63-70页
        3.7.1 DIMM-MSGPDA-IDS 算法与 DIMM-MSJPDA-DS 算法的比较第63-66页
        3.7.2 FDIMM-MSGPDA-IDS 算法与 DIMM-MSGPDA-IDS 算法的比较第66-67页
        3.7.3 IFDIMM-MSGPDA-IDS 算法与 FDIMM-MSGPDA-IDS 算法的比较第67-68页
        3.7.4 相关改进分布交互式多机动目标跟踪算法的仿真比较第68页
        3.7.5 融合多源信息的多机动目标跟踪算法的比较第68-70页
    3.8 小结第70-71页
第4章 三传感器多目标跟踪系统数据模糊关联算法第71-90页
    4.1 引言第71页
    4.2 模糊数学的相关知识简介第71-72页
        4.2.1 模糊因素与模糊因素权集的确定第71-72页
        4.2.2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第72页
    4.3 三传感器多目标跟踪系统数据模糊关联算法第72-77页
        4.3.1 分布式多传感器模糊关联的多目标跟踪算法第72-74页
            4.3.1.1 分布式模糊关联多目标跟踪算法第72-73页
            4.3.1.2 分布式模糊航迹关联算法第73-74页
        4.3.2 集中式多传感器模糊关联多目标跟踪算法第74-75页
        4.3.3 基于模糊关联的多模型多机动目标跟踪算法第75-77页
            4.3.3.1 分布式多传感器模糊关联的多模型多机动目标跟踪算法第76-77页
            4.3.3.2 集中式多传感器模糊关联的多模型多机动目标跟踪算法第77页
        4.3.4 融合多源信息的模糊关联多模型多机动目标跟踪算法第77页
    4.4 仿真分析第77-89页
        4.4.1 基于模糊关联的多目标跟踪算法的仿真对比第77-81页
            4.4.1.1 分布式模糊关联多目标跟踪算法的对比第78-79页
            4.4.1.2 集中式模糊关联多目标跟踪算法的对比第79-80页
            4.4.1.3 分布式和集中式系统下模糊关联多目标跟踪算法的比较第80-81页
        4.4.2 基于模糊关联的多机动目标跟踪算法的仿真对比第81-85页
            4.4.2.1 分布交互式模糊关联多机动目标跟踪算法的对比第81-82页
            4.4.2.2 相关改进的分布交互式模糊关联多机动目标跟踪算法的比较第82-83页
            4.4.2.3 集中交互式模糊关联多机动目标跟踪算法的对比第83-84页
            4.4.2.4 相关改进的集中交互式模糊关联多机动目标跟踪算法的比较第84页
            4.4.2.5 基于分布式与集中式各类多机动目标跟踪算法的对比第84-85页
        4.4.3 融合多源信息的模糊关联多机动目标跟踪算法的仿真对比第85-89页
            4.4.3.1 融合多源信息的分布交互式模糊关联多模型跟踪算法的对比第86-87页
            4.4.3.2 融合多源信息的集中交互式模糊关联多模型跟踪算法的对比第87-88页
            4.4.3.3 融合多源信息的分布式与集中式模糊关联机动目标跟踪算法的比较第88-89页
    4.5 小结第89-90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90-93页
    5.1 总结第90-91页
    5.2 展望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8页
致谢第98-9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杂多自主体系统的群集运动研究
下一篇:基于模糊聚类算法的图像分割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