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4页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家庭养老内在机制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2 社会变革对家庭养老影响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3 人口流动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影响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1.4.1 社会交换理论 | 第20-21页 |
1.4.2 资源理论 | 第21页 |
1.4.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23-24页 |
第2章 农村家庭代际资源的变迁及交换路径 | 第24-32页 |
2.1 传统时期家庭的代际资源及交换路径 | 第25-26页 |
2.1.1 亲代对家庭资源的绝对控制 | 第25-26页 |
2.1.2 以亲代为中心的代际交换行为 | 第26页 |
2.2 建国初期家庭的代际资源及交换路径 | 第26-28页 |
2.2.1 土地改革运动弱化亲代对经济资源的控制 | 第26-27页 |
2.2.2 经济资源控制权的转移改变代际交换的主要动因 | 第27-28页 |
2.3 改革开放初期家庭的代际资源及交换路径 | 第28-29页 |
2.3.1 政策调整削弱亲代的家庭资源 | 第28-29页 |
2.3.2 国家政策对家庭代际资源交换路径的深远影响 | 第29页 |
2.4 改革开放深化期家庭的代际资源及交换路径 | 第29-32页 |
2.4.1 青壮年进城进一步弱化亲代的家庭资源 | 第29-30页 |
2.4.2 硬约束向软约束过渡的资源交换路径 | 第30-32页 |
第3章 A乡家庭代际养老行为的形成过程 | 第32-44页 |
3.1 抚养期:血亲关系驱动下的亲代抚养行为 | 第32-36页 |
3.1.1 教育或技能:代际交换的起始自愿行为 | 第32-34页 |
3.1.2 婚事操办:成家过程中的经济支持行为 | 第34-36页 |
3.2 独立期:亲子间的双向代际支持行为 | 第36-40页 |
3.2.1 以隔代照料为核心的代际互助行为 | 第36-38页 |
3.2.2 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互动和交换行为 | 第38-40页 |
3.3 赡养期:代际关系驱动下的子代赡养行为 | 第40-44页 |
3.3.1 以无效代际交换为基础的赡养弱化行为 | 第40-42页 |
3.3.2 以良好代际关系为前提的赡养强化行为 | 第42-44页 |
第4章 子代赡养行为差异化的成因 | 第44-54页 |
4.1 抚养期、独立期与赡养期子代赡养行为的表征及关联性 | 第44-48页 |
4.1.1 抚养期:亲代的经济投入呈现较高同一性 | 第44-45页 |
4.1.2 独立期:亲子间的代际互动差别较大 | 第45-46页 |
4.1.3 赡养期:子代赡养行为呈现差异化 | 第46-47页 |
4.1.4 抚养期、独立期与赡养期之间的转接与延续 | 第47-48页 |
4.2 子代赡养行为差异化的影响因素 | 第48-52页 |
4.2.1 代际关系成为子代赡养行为的关键因素 | 第49页 |
4.2.2 经济资源对子代赡养行为的促进作用 | 第49-50页 |
4.2.3 社会规范资源对子代赡养行为的弱约束作用 | 第50-51页 |
4.2.4 法律资源对子代赡养行为基本无约束作用 | 第51-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 第54-58页 |
5.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5.1.1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5.1.2 讨论与思考 | 第54-56页 |
5.2 政策建议与展望 | 第56-57页 |
5.3 研究的局限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附录1 | 第65-67页 |
附录2 | 第67-69页 |
附录3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