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2-14页
        一、选题背景第12-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14页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4-16页
        一、研究内容第14-15页
        二、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6-18页
        一、研究思路第16-17页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18-27页
    第一节 关于城镇化方面的研究第18-21页
        一、国外关于城镇化方面的研究第18-19页
        二、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第19-20页
        三、国内关于城镇化道路选择研究第20-21页
    第二节 关于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研究第21-22页
        一、农业现代化内涵相关研究第21页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研究第21-22页
    第三节 关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第22-25页
        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必要性研究第22-23页
        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第23-24页
        三、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第24页
        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第24-25页
    第四节 现有文献研究述评第25-27页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第27-38页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相关概念第27-28页
        一、城市化与城镇化第27页
        二、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第27-28页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相关概念第28-29页
        一、农业的界定第28-29页
        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第29页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第29-34页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第29-30页
        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第30-32页
        三、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第32页
        四、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第32-34页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第34-38页
        一、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制第34-35页
        二、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制第35-37页
        三、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意义第37-38页
第四章 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第38-59页
    第一节 淮河流域概况第38-40页
        一、淮河流域的界定第38页
        二、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概况第38-39页
        三、淮河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概况第39-40页
    第二节 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0-44页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第40-41页
        二、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1-42页
        三、淮河流域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2-44页
    第三节 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第44-59页
        一、测度方法的选择第44-45页
        二、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的结果分析第45-52页
        三、淮河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的结果分析第52-59页
第五章 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因果关系分析第59-67页
    第一节 模型的选择与构建第59-60页
    第二节 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因果关系实证分析第60-67页
        一、面板VAR模型的稳定性、协整检验第60-61页
        二、面板VAR模型滞后阶数的选取及GMM估计第61-62页
        三、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第62-65页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第65-67页
第六章 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证分析第67-77页
    第一节 淮河流域“两化”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第67-69页
        一、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内涵第67页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第67-69页
    第二节 淮河流域“两化”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第69-75页
        一、数据说明及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第69页
        二、淮河流域“两化”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第69-75页
    第三节 淮河流域“两化”协调发展的收敛性分析第75-77页
        一、模型选择第75-76页
        二、收敛性分析第76-77页
第七章 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7-87页
    第一节 淮河流域“两化”影响因素指标选取及研究方法第77-82页
        一、淮河流域“两化”影响因素指标选取与数据调整第77-80页
        二、研究方法第80-82页
    第二节 淮河流域“两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82-87页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第82-83页
        二、面板协整检验第83页
        三、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第83-87页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第87-93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第87-89页
        一、淮河流域“两化”综合发展水平较低且时空差异显著第87页
        二、淮河流域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较弱第87-88页
        三、淮河流域“两化”协调发展程度较低且存在时空差异第88页
        四、淮河流域较低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制约了其“两化”协调发展第88-89页
    第二节 政策建议第89-93页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释放人才红利第89页
        二、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效率第89-90页
        三、缩小城乡差距,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第90-91页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第91页
        五、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第91页
        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第91-92页
        七、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现代化水平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安徽汽车产业升级研究
下一篇:汉英交替传译中译员交际策略运用研究--以李克强总理记者招待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