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4-44页 |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4-24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14-21页 |
(一)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凸显 | 第14-16页 |
(二) 关于意识形态教育的本体论之争 | 第16-18页 |
(三) 美国的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21-24页 |
(一) 对美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和反思 | 第22-23页 |
(二) 对我国学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借鉴意义 | 第23页 |
(三) 有助于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念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第24-3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25-29页 |
(一、)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研究 | 第25-26页 |
(二) 对美国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 | 第26-28页 |
(三) 国内研究的不足 | 第28-29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29-37页 |
(一) 对全球化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关系问题的研究 | 第29-31页 |
(二) 对美国社会价值观的控制与变迁研究 | 第31-34页 |
(三) 对学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研究 | 第34-37页 |
(四) 国外学者研究的不足 | 第37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分析框架 | 第37-4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37-3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三、几个核心概念 | 第39-44页 |
(一) 全球化 | 第39-41页 |
(二) 意识形态 | 第41-42页 |
(三) 意识形态教育 | 第42页 |
(四) 意识形态控制 | 第42-44页 |
第一章 全球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教育:一个现实的理论问题 | 第44-62页 |
第一节 全球化理论的意识形态演进 | 第44-52页 |
一、意识形态观点的历史“流变” | 第44-48页 |
(一) 意识形态观点的历史“意蕴” | 第45-46页 |
(二) 意识形态观点的当代“内涵” | 第46-48页 |
二、全球化理论的“意识形态性” | 第48-52页 |
(一) 全球化理论的现代性演进 | 第48-50页 |
(二) 全球化理论的意识形态“工具理性”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与教育的关系 | 第52-56页 |
一、意识形态与教育的“浸染” | 第53-54页 |
二、意识形态与教育价值观 | 第54-56页 |
(一) 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无涉” | 第54-55页 |
(二) 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牵涉”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 | 第56-62页 |
一、“全球化”理论中的国家利益 | 第56-57页 |
二、“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黏合 | 第57-58页 |
三、“全球化”意识形态对国家的影响 | 第58-62页 |
第二章 美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传承:美国精神的形成 | 第62-98页 |
第一节 “宗教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 | 第62-73页 |
一、“新大陆”的宗教意识形态教育 | 第62-65页 |
(一) 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教育 | 第63页 |
(二) 宗教教育与世俗教育的“混搭” | 第63-64页 |
(三) 政府逐渐接手的大众教育 | 第64-65页 |
二、主张“平等”的公民意识形态教育 | 第65-69页 |
(一) 19世纪初公立教育兴起与意识形态教育 | 第65-66页 |
(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公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意识形态教育 | 第66-67页 |
(三) 公立教育的意识形态真的能带来“平等”吗? | 第67-69页 |
三、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教育 | 第69-73页 |
(一) 道德教育的缓慢发展 | 第69-70页 |
(二) 道德与生活世界的剥离 | 第70-71页 |
(三) 价值观教育的复归 | 第71-72页 |
(四) 新技术时代的意识形态控制 | 第72-73页 |
第二节 美国人的“美国梦”意识形态教育 | 第73-79页 |
一、“新”美国《宪法》中的政治权利 | 第73-75页 |
二、“美国梦”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演进 | 第75-77页 |
(一) 保守的“美国梦”:精英教育 | 第75-76页 |
(二) “美国梦”的意识形态“新”冲突 | 第76-77页 |
三、“美国梦”是全体美国人的梦吗? | 第77-79页 |
(一) 关于平等的“美国梦” | 第77-78页 |
(二) 关于“新秩序”的美国梦 | 第78-79页 |
第三节 学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民主图景 | 第79-88页 |
一、公立学校宣扬的民主精神 | 第79-82页 |
(一) 早期公立学校的民主意识形态 | 第79-81页 |
(二) 公立学校教育目标与现实的意识形态困境 | 第81-82页 |
二、“白人至上”的历史传统 | 第82-83页 |
(一) 自然科学依据中的“白人至上” | 第82-83页 |
(二) 社会心理认知中的“白人至上” | 第83页 |
三、“例外论”与民主承诺 | 第83-85页 |
(一) “例外论”与技术理性 | 第83-84页 |
(二) “例外论”与教育神话 | 第84-85页 |
四、种族隔离遭遇的“民主尴尬” | 第85-88页 |
(一) 种族隔离中的教育意识形态 | 第85-86页 |
(二) “种族融合”后的意识形态冲突 | 第86-87页 |
(三) 种族歧视的持续发酵 | 第87-88页 |
第四节 联邦政府的意识形态教育责任 | 第88-98页 |
一、内战后民主党政府教育援助的意识形态 | 第88-92页 |
(一) 学校教育“扩张”运动的意识形态 | 第89-90页 |
(二) 政府的“进步主义”教育改革的意识形态 | 第90-91页 |
(三) 持续扩大受教育权的意识形态 | 第91-92页 |
二、教育政策与社会变革的意识形态 | 第92-98页 |
(一) 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计划 | 第92-93页 |
(二) 《高等教育法案》赋予的“更多机会” | 第93-95页 |
(三) “民权运动”的意识形态变革 | 第95-96页 |
(四) 知识社会的工人“意识形态”转型 | 第96-98页 |
第三章 全球化进程中美国学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争论焦点 | 第98-124页 |
第一节 学校教育改革中的意识形态之争 | 第98-107页 |
一、教育改革中的意识形态:“标准”与“质量”要求 | 第99-101页 |
(一) 基于“标准”的教育政策及意识形态 | 第99-100页 |
(二) 教师评价的“高标准”与“低质量” | 第100-101页 |
二、教育改革中的“量化”模式及意识形态焦点 | 第101-104页 |
(一) 教育理念的意识形态:教育“投入”与“产出”之争 | 第101-102页 |
(二) “量化”过程中的意识形态:“事实”与“价值”之争 | 第102-104页 |
(三) “量化”之后:“大众意识”与“精英意识”之争 | 第104页 |
三、教育观念中的意识形态争论焦点 | 第104-107页 |
(一) 受教育者的语言意识形态转换:“学生”与“学习”的新定义 | 第104-106页 |
(二) 教育功能的意识形态争论焦点:资格性、社会性和个体性 | 第106-107页 |
第二节 学校教育政策的“意识形态”纷争 | 第107-114页 |
一、“政治宗教”中的意识形态 | 第108-110页 |
(一) 宗教意识形态的色彩:“民主党”与“共和党”之争 | 第108-109页 |
(二) 意识形态分化:“教育”与“党派”立场 | 第109-110页 |
二、教育的意识形态目的:“私人”与“公共”之争 | 第110-114页 |
(一) 属于“私人事务”的教育意识形态 | 第110-112页 |
(二) 意识形态的现实困惑:“个人”与“公共”的利益观冲突 | 第112-113页 |
(三) 教育的“进步”和“保守”意识形态之争 | 第113-114页 |
第三节 知识社会的学校意识形态“冲突” | 第114-124页 |
一、知识社会意识形态:对“知识”教育的合理诉求 | 第115-116页 |
二、知识社会中的“新”意识形态争论 | 第116-119页 |
(一) “后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争论 | 第116-117页 |
(二) “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争论 | 第117-118页 |
(三) “第三条道路主义”的意识形态争论 | 第118-119页 |
三、知识社会中高等教育的“意识形态冲突” | 第119-124页 |
(一) “教学模式”的意识形态转换: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 第120-121页 |
(二) “教育结果”的意识形态冲突:“大众化”与“民主化”的矛盾 | 第121页 |
(三) “教育过程”的意识形态冲突:“效率”与“知识”的矛盾 | 第121-122页 |
(四) “教育方式”的意识形态转变:“灌输”与“交互”模式的冲突 | 第122-124页 |
第四章 全球化进程中美国学校意识形态教育实践探索 | 第124-170页 |
第一节 美国教育政策中的意识形态诉求 | 第124-132页 |
一、联邦政府的意识形态教育政策 | 第125-129页 |
(一) 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接管” | 第125-126页 |
(二) 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大力投入 | 第126-127页 |
(三) 政府对课程的意识形态操控 | 第127-129页 |
二、对扩张的联邦教育管理权的意识形态批判 | 第129-132页 |
(一) 联邦政府的资金支持及其与公立学校之间的关系 | 第130-131页 |
(二) 社区学院的“阶级分化”意识形态 | 第131-132页 |
第二节 美国教师的意识形态观念影响 | 第132-148页 |
一、美国公立学校教师的意识形态特点 | 第132-134页 |
(一) 教师意识形态的“一致性”趋向 | 第133页 |
(二) 教师意识形态的“差异性”表现 | 第133-134页 |
二、美国教师“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性 | 第134-136页 |
(一) 教师中的意识形态“集体思维” | 第135页 |
(二) 教师中的意识形态“同质性” | 第135-136页 |
三、美国教师政治观点的意识形态性 | 第136-139页 |
(一) 教师的意识形态“政治化”立场 | 第137-138页 |
(二) 教师的意识形态“政治化”过程 | 第138-139页 |
四、美国教师教育组织的意识形态抉择:以TFA为例 | 第139-148页 |
(一) 美国教师选拔的意识形态困境 | 第139-143页 |
(二) TFA培养方案的意识形态批判 | 第143-148页 |
第三节 美国学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选择 | 第148-170页 |
一、促进公民民主的意识形态教育哲学 | 第148-153页 |
(一) 公民教育的意识形态性 | 第149-150页 |
(二) 政治学科中的意识形态教育价值 | 第150-152页 |
(三) 创建与“政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形态教育文化 | 第152-153页 |
二、基于教室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 | 第153-155页 |
(一) 课程标准和竞选政治的意识形态“胶着” | 第153-154页 |
(二) 教室中师生交流的意识形态定位 | 第154-155页 |
三、培养“客观”的意识形态教育立场 | 第155-160页 |
(一) 使用历史案例和模拟练习 | 第155-156页 |
(二) 使用假设和虚构的例子 | 第156-157页 |
(三) 传授民主技巧的意识形态教育方法 | 第157-159页 |
(四) 实证化的政治理论课堂模式 | 第159-160页 |
四、基于学生“参与效能”的意识形态教育目的 | 第160-167页 |
(一) 公民意识形态教育在“政治参与”中的效能 | 第161-163页 |
(二) 政治“参与效能”的意识形态目标 | 第163-164页 |
(三) 课外“政治参与”的公民空间:以南达科他州大学为例 | 第164-166页 |
(四) 课内“政治参与”的民主意识形态教育实践 | 第166-167页 |
五、基于家庭和宗教的意识形态教育环境 | 第167-170页 |
(一) 家庭在意识形态培养中的作用 | 第167-168页 |
(二) 宗教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 | 第168-169页 |
(三) 社区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作用 | 第169-170页 |
第五章 全球化进程中美国学校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及其实质 | 第170-211页 |
第一节 “教育平等”与基于“阶级地位”的教育意识形态 | 第170-181页 |
一、教育“机会平等”的愿望:目标与现实的差距 | 第171-177页 |
(一) 公立教育的“平等”神话 | 第171-173页 |
(二) 可“选择”的教育:促进教育平等的举措 | 第173-174页 |
(三) “平等”与“质量”的兼顾:NCLB的保守主义意识形态 | 第174-176页 |
(四) 制定“高标准”的课程和绩效目标 | 第176-177页 |
二、“民主理念”与学校“多元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 | 第177-181页 |
(一) “一”与“多”的文化价值困境 | 第177-179页 |
(二) 种族问题:民主与“多元主义”文化中的“阴霾” | 第179-181页 |
第二节 美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国家控制” | 第181-192页 |
一、地方对学校意识形态控制的“退化” | 第182-185页 |
(一) 地方控制教育的意识形态“退化” | 第182-183页 |
(二) 地方学校整合的意识形态困境 | 第183-184页 |
(三) 对教育管理的意识形态博弈 | 第184-185页 |
二、对教育管理权的意识形态争夺 | 第185-192页 |
(一) 政府对教育控制权的“集中化”趋势 | 第185-187页 |
(二) “择校”和市场意识形态的影响 | 第187-189页 |
(三) 对学校管理的“私人接管” | 第189-192页 |
第三节 教育“产业化”的意识形态冲突 | 第192-204页 |
一、教育的“产业化”意识形态 | 第193-197页 |
(一) “隐性”教育和“产业化”模式 | 第193-195页 |
(二) “商业文化”对教育的意识形态染指 | 第195-197页 |
二、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商业意识形态” | 第197-204页 |
(一) 高等教育商业意识形态的驱动因素 | 第197-200页 |
(二) 高等教育的商业意识形态模式 | 第200-202页 |
(三) 高等教育商业意识形态模式的局限性 | 第202-204页 |
第四节 美国意识形态教育中“文化霸权”的全球彰显 | 第204-211页 |
一、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文化”意识形态冲突 | 第205-206页 |
二、全球化背景中的美国文化“软实力” | 第206-207页 |
三、基于“国家安全”的意识形态教育政策 | 第207-209页 |
四、全球化背景中的意识形态“价值争夺” | 第209-211页 |
第六章 全球化进程中美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 第211-232页 |
第一节 意识形态教育的共性研究 | 第211-218页 |
一、学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 | 第211-215页 |
(一) 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 | 第212-213页 |
(二) 增强社会“认知一致性”的重要途径 | 第213-215页 |
二、学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 | 第215-218页 |
(一) 学校教育的“意识形态性” | 第215-216页 |
(二) 西方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不同策略 | 第216-218页 |
第二节 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探索与借鉴 | 第218-232页 |
一、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发展现状 | 第218-225页 |
(一) 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意识形态教育 | 第218-222页 |
(二) 中国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问题 | 第222-223页 |
(三) 新世纪中国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223-225页 |
二、美国“意识形态教育”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 第225-232页 |
(一) 意识形态教育的“显性”与“隐性”的结合 | 第226-227页 |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协商”精神 | 第227-228页 |
(三) 探索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途径多元化 | 第228-232页 |
结语:“立场坚定”与“放眼全球”的意识形态教育 | 第232-238页 |
一、意识形态教育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 第232-234页 |
二、意识形态教育中“放眼全球”的融入姿态 | 第234-238页 |
参考文献 | 第238-261页 |
致谢 | 第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