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 本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界定及其意义 | 第17-20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的界定 | 第17-18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 第17页 |
2. “创新”的界定 | 第17-18页 |
(二)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第18-20页 |
1. 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成长和发展 | 第18页 |
2. 能够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协调人际关系 | 第18-19页 |
3. 能够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 第19页 |
4. 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思想凝聚力 | 第19-20页 |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20-27页 |
(一)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面临的机遇 | 第20-24页 |
1.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 第20-21页 |
2. 网络化普及带来的机遇 | 第21-23页 |
3. 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机遇 | 第23-24页 |
(二)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面临的挑战 | 第24-27页 |
1.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 第24页 |
2. 网络的消极影响带来的挑战 | 第24-25页 |
3. 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挑战 | 第25-27页 |
三、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面临的问题 | 第27-34页 |
(一) 高等教育体制方面 | 第27-28页 |
1. 高校扩招使思政工作任务繁重 | 第27页 |
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利益关系的影响 | 第27页 |
3. 高等教育自身新变化影响 | 第27-28页 |
(二)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 | 第28页 |
1. 工作形式落后 | 第28页 |
2. 工作效果滞后 | 第28页 |
3. 教育功能单一 | 第28页 |
(三) 高校师资队伍方面 | 第28-29页 |
1. 思政工作队伍水平良莠不齐 | 第29页 |
2. 事务性工作繁忙,缺乏理论性研究 | 第29页 |
(四) 高校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 第29-34页 |
1. 特定的年龄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 | 第29-30页 |
2.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使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困惑 | 第30-34页 |
四、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 | 第34-48页 |
(一) 理念创新 | 第34-36页 |
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34-35页 |
2. 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理念 | 第35-36页 |
(二) 内容创新 | 第36-42页 |
1.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大学生 | 第36-40页 |
2. 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系统开展就业指导服务 | 第40-42页 |
(三) 机制创新 | 第42-44页 |
1.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评聘工作 | 第42-43页 |
2. 完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 第43-44页 |
(四) 方法创新 | 第44-48页 |
1. 与时俱进地改革“两课”教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44页 |
2. 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 | 第44-46页 |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 第46-47页 |
4. 树立社会、传媒、学校、家庭四结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第47-48页 |
五、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