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8页 |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分析 | 第18-24页 |
(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定位 | 第18-19页 |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 第19-20页 |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征分析 | 第20-22页 |
1. 心理问题的群体特征 | 第20-21页 |
2. 心理问题的个体特征 | 第21-22页 |
(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1. 归属不明确 | 第22页 |
2. 课程设置有缺陷 | 第22-23页 |
3.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 | 第23-24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论辩 | 第24-27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 第24页 |
1. 出发点不同 | 第24页 |
2. 教育内容不同 | 第24页 |
3. 教学方式不同 | 第24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 | 第24-26页 |
1. 教育目标相同 | 第24-25页 |
2. 教育内容互补 | 第25页 |
3. 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 第25-26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 第26-27页 |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 第27-32页 |
(一) 个体与群体兼顾原则 | 第27-30页 |
1. 针对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 | 第27-28页 |
2. 面对群体性的全面教育 | 第28-30页 |
(二)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原则 | 第30-32页 |
1. 显性教育 | 第30页 |
2. 隐性教育 | 第30-31页 |
3. 显隐结合 | 第31-32页 |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 第32-41页 |
(一) 情感与意志的培养 | 第32-36页 |
1. 大学生情感特征及培养方法 | 第32-34页 |
2. 坚定意志的重要性及培养方法 | 第34-36页 |
(二) 社会适应性及人际交往 | 第36-38页 |
1. 人的社会性发展 | 第36页 |
2.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 第36-38页 |
(三) 人格与个性的健康发展 | 第38-41页 |
1. 健全人格的培养 | 第38-39页 |
2. 独特个性的建立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