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生态执政建设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8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生态执政理论概述 | 第13-26页 |
2.1 中国共产党生态执政的意蕴与必然 | 第13-14页 |
2.1.1 “生态执政”的词源释义 | 第13页 |
2.1.2 中国共产党生态执政的必然性 | 第13-14页 |
2.2 中国共产党生态执政的产生与发展 | 第14-21页 |
2.2.1 中国共产党生态执政的基础与条件 | 第14-16页 |
2.2.2 中国共产党生态执政的发展历程 | 第16-21页 |
2.3 中国共产党生态执政的内容与特征 | 第21-25页 |
2.3.1 中国共产党生态执政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2.3.2 中国共产党生态执政的特征 | 第22-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生态执政的实践路径 | 第26-40页 |
3.1 巩固生态执政的政治保障 | 第26-33页 |
3.1.1 加强组织领导 | 第26-29页 |
3.1.2 完善政策引导体系 | 第29-32页 |
3.1.3 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 第32-33页 |
3.2 强化生态执政的物质基础 | 第33-37页 |
3.2.1 发展绿色经济 | 第33-34页 |
3.2.2 用“循环式”经济替代“单程式”经济 | 第34页 |
3.2.3 构筑低碳经济模式 | 第34-35页 |
3.2.4 开发绿色科技 | 第35-36页 |
3.2.5 培育绿色新兴企业 | 第36-37页 |
3.3 发展生态执政的精神动力 | 第37-39页 |
3.3.1 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 第37-38页 |
3.3.2 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 | 第38页 |
3.3.3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生态执政建设的评价与启示 | 第40-47页 |
4.1 中国共产党生态执政建设所的成就 | 第40-42页 |
4.1.1 环境污染防治进展明显 | 第40页 |
4.1.2 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 | 第40-41页 |
4.1.3 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的发展 | 第41-42页 |
4.1.4 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的进步 | 第42页 |
4.2 中国共产党生态执政建设的问题 | 第42-45页 |
4.2.1 防治力度与污染强度失衡 | 第42-43页 |
4.2.2 环境质量的改善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 第43-44页 |
4.2.3 经济发展方式非“可持续” | 第44页 |
4.2.4 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化趋势明显 | 第44-45页 |
4.3 中国共产党生态执政建设的启示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