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言 | 第13-19页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二、 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三、 选题的背景 | 第14-15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六、 论文的结构和安排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我国证券交易所市场中的“适当性规则”概述 | 第19-26页 |
第一节 适当性规则的适用范围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适当性规则的相关方 | 第20-21页 |
一、 投资者 | 第20-21页 |
二、 证券公司 | 第21页 |
三、 证券监管者 | 第21页 |
第三节 适当性规则的具体内容 | 第21-26页 |
一、 证券公司的义务 | 第21-22页 |
二、 投资者的义务 | 第22-23页 |
三、 保障措施 | 第23页 |
四、 投资者分类制度 | 第23-26页 |
(一)上交所的相关规定 | 第24-25页 |
(二)证券业协会《指引》的相关规定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我国证券交易所市场中的“适当性规则”评析 | 第26-35页 |
第一节 证券公司作为适当性规则义务人的正当性 | 第26-29页 |
一、 天然联系论 | 第26页 |
二、 优势损害论 | 第26-27页 |
三、 法律关系论 | 第27页 |
四、 强制干预论 | 第27-28页 |
五、 笔者的观点 | 第28-29页 |
第二节 适当性规则的适用范围界定 | 第29-30页 |
第三节 设置准入条件的不适当性 | 第30-31页 |
一、 投资者适当性规则的目的 | 第30页 |
二、 理性判断的认定 | 第30-31页 |
三、 避免剥夺投资者的公平选择权 | 第31页 |
第四节 保障措施中保障人定位偏差 | 第31-33页 |
一、 监管方保障不足 | 第32页 |
二、 个人责任过重 | 第32-33页 |
第五节 投资者分类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一、 相关规范在具体条件的设置上缺乏统一性 | 第33页 |
二、 缺乏明确的分类标准 | 第33-34页 |
三、 分类过于细致复杂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适当性规则与相关规则辨析 | 第35-44页 |
第一节 适当性规则与说明义务 | 第35-39页 |
一、 适当性规则与说明义务的关系 | 第35-36页 |
二、 说明义务履行的要求 | 第36-39页 |
第二节 适当性规则与禁止虚假陈述、欺诈客户规则 | 第39-41页 |
一、 适当性义务与虚假陈述比较 | 第39-40页 |
二、 适当性义务与欺诈客户比较 | 第40-41页 |
第三节 适当性规则与利益平衡规则 | 第41-44页 |
一、 给予证券公司以正向激励 | 第41-42页 |
二、 投资者保护应落到实处 | 第42-44页 |
(一)适当性规则与买者自负 | 第42-43页 |
(二)适当性规则与投资者救济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证券交易所市场中的“适当性规则”的初步探索 | 第44-52页 |
第一节 完善立法的相应细节 | 第44-49页 |
一、 准入条件的安置 | 第44-45页 |
(一)准入条件的必要性 | 第44-45页 |
(二)笔者的观点 | 第45页 |
二、 投资者救济的完善 | 第45-48页 |
(一)适当性规则的民事救济 | 第46-47页 |
(二)适当性规则的其他救济 | 第47-48页 |
三、 适度保障证券公司的权利 | 第48-49页 |
(一)明确证券公司的免责事由 | 第48页 |
(二)细化规则便于操作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实践操作上的完善 | 第49-52页 |
一、 避免投资者签字的绝对效力 | 第49-51页 |
(一)制定风险揭示书的统一文本 | 第50页 |
(二)对整个推介说明过程留下其他证据 | 第50页 |
(三)以特别声明的方式提醒投资者注意 | 第50-51页 |
(四)灵活裁判允许例外情形的存在 | 第51页 |
二、 评估制度的建立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