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6-20页 |
1.2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20-21页 |
1.3 片上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1.3.1 片上网络体系结构研究概述 | 第21-23页 |
1.3.2 片上网络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3 片上网络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4 片上网络性能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第27-32页 |
1.4.1 平均性能的建模与分析 | 第27-28页 |
1.4.2 最差情况的性能建模与分析 | 第28-32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32-35页 |
1.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1.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5页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35-38页 |
第二章 支持端口间缓存和虚通道共享的路由器微体系结构 | 第38-58页 |
2.1 引言 | 第38-40页 |
2.2 对经典路由器结构的分析和讨论 | 第40-41页 |
2.3 支持端口间缓存和虚通道共享的路由器微体系结构 | 第41-51页 |
2.3.1 AVCS路由器体系结构 | 第43-46页 |
2.3.2 共享存储体的分配算法 | 第46-47页 |
2.3.3 虚通道和交换机分配器的实现 | 第47-51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51-56页 |
2.4.1 控制逻辑开销的比较 | 第51-52页 |
2.4.2 通信性能比较 | 第52-55页 |
2.4.3 功耗和面积比较 | 第55-56页 |
2.5 本章总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基于实时演算的延迟上界分析技术研究 | 第58-84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实时演算理论基础 | 第59-62页 |
3.3 基于实时演算的性能分析模型 | 第62-71页 |
3.3.1 片上网络体系结构模型 | 第62-63页 |
3.3.2 数据流的到达曲线模型 | 第63-65页 |
3.3.3 片上网络的服务曲线模型 | 第65-71页 |
3.4 最差情况下的延迟分析算法 | 第71-74页 |
3.5 实验结果 | 第74-82页 |
3.5.1 流量模型介绍 | 第74-77页 |
3.5.2 与其它理论分析方法的比较 | 第77-79页 |
3.5.3 与仿真结果的比较 | 第79-82页 |
3.6 本章总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基于实时演算的路由器缓存分配方法研究 | 第84-102页 |
4.1 引言 | 第84-86页 |
4.2 基于实时演算的缓存分配算法 | 第86-94页 |
4.2.1 缓存分配算法的基本框架 | 第87-89页 |
4.2.2 基本的缓存分配过程 | 第89-92页 |
4.2.3 迭代初值的选择定理 | 第92-94页 |
4.3 与网络演算方法的比较 | 第94-97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97-101页 |
4.4.1 综合流量模型的实验结果 | 第97-99页 |
4.4.2 实际流量模型的实验结果 | 第99-101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低延迟路径选择算法及其快速验证技术研究 | 第102-126页 |
5.1 引言 | 第102-104页 |
5.2 片上网络低延迟路径选择算法 | 第104-111页 |
5.2.1 路径选择算法的基本框架 | 第104-107页 |
5.2.2 路径权重的计算方法 | 第107-111页 |
5.3 端到端延迟约束的快速验证方法 | 第111-119页 |
5.3.1 性能分析模型的复杂度分析 | 第111-114页 |
5.3.2 性能分析模型的简化方法 | 第114-119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119-123页 |
5.4.1 延迟上界的优化效果 | 第119-120页 |
5.4.2 运行时间的比较结果 | 第120-121页 |
5.4.3 延迟分析算法的性能优化 | 第121-123页 |
5.5 本章总结 | 第123-12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6.1 课题研究总结 | 第126-128页 |
6.2 课题研究展望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6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46-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