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课题简介 | 第10-12页 |
1.1.1 金属电积工艺现状 | 第10-11页 |
1.1.2 膜法金属电积工艺 | 第11-12页 |
1.2 离子交换膜简介 | 第12-17页 |
1.2.1 离子交换膜及作用机理 | 第12-13页 |
1.2.2 离子交换膜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3 离子交换膜的主要性能及表征 | 第14-17页 |
1.3 阳离子交换膜的改性 | 第17-20页 |
1.3.1 离子交换膜改性类型 | 第17-19页 |
1.3.2 表面改性方法 | 第19-20页 |
1.4 改性方法的选定 | 第20-22页 |
1.4.1 改性基膜的选择 | 第21页 |
1.4.2 聚苯胺改性阳离子交换膜 | 第21-22页 |
1.5 研究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5.1 研究依据 | 第22-2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 聚苯胺改性阳离子交换膜及参数测定 | 第24-34页 |
2.1 聚苯胺的合成及影响因素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24-26页 |
2.2.1 基膜的选择 | 第24页 |
2.2.2 合成方法的选择 | 第24页 |
2.2.3 氧化剂的选择 | 第24-25页 |
2.2.4 质子酸的选择 | 第25页 |
2.2.5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3 改性杭州埃尔IONSEP -HC-C和美国杜邦Nafion 117 | 第26页 |
2.3.1 膜的预处理 | 第26页 |
2.3.2 改性膜 | 第26页 |
2.4 参数测定方法 | 第26-30页 |
2.4.1 含水率及离子交换容量 | 第26-27页 |
2.4.2 膜电位及理论迁移数 | 第27-28页 |
2.4.3 电渗析实验 | 第28-30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0-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聚苯胺合成条件对改性Nafion 117的影响 | 第34-50页 |
3.1 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3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4页 |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第34页 |
3.2.2 膜的预处理 | 第34页 |
3.2.3 测试与表征 | 第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7页 |
3.3.1 温度的影响 | 第34-38页 |
3.3.2 时间的影响 | 第38-41页 |
3.3.3 氧化剂的种类影响 | 第41-44页 |
3.3.4 掺杂质子酸的影响 | 第44-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3.4.1 机理探讨 | 第47页 |
3.4.2 分析合成条件对改性膜的影响 | 第47-50页 |
4 聚苯胺/无机复合物改性Nafion 117膜的性能研究 | 第50-56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4.1.1 二氧化硅改性阳离子交换膜的进展 | 第50页 |
4.1.2 聚苯胺改性阳离子交换膜的进展 | 第50页 |
4.1.3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50页 |
4.1.4 膜的预处理 | 第50页 |
4.1.5 二氧化硅改性膜 | 第50-51页 |
4.1.6 聚苯胺改性膜 | 第51页 |
4.2 测试与表征 | 第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膜法钴电积工艺系统中阳离子交换膜的应用研究 | 第56-65页 |
5.1 室内小型膜电积工艺 | 第57-61页 |
5.1.1 阳膜对氯气的抑制作用 | 第57-60页 |
5.1.2 中隔室回收酸的浓度 | 第60-61页 |
5.2 膜电积工艺中试试验 | 第61-63页 |
5.2.1 中试现场选择 | 第61页 |
5.2.2 现场中试条件 | 第61页 |
5.2.3 极膜一体化装置研究 | 第61-62页 |
5.2.4 测试指标计算方法 | 第62页 |
5.2.5 中试研究结果 | 第62-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建议及不足 | 第66页 |
6.3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