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剖面思维的山地城市梯道空间设计研究--以重庆主城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4-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8-20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8页 |
1.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20-25页 |
1.3.1 梯道空间相关案例研究 | 第20-21页 |
1.3.2 梯道空间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23页 |
1.3.3 剖面思维学术研究 | 第23-25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25-27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26-27页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7-32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30-32页 |
2 山地城市梯道空间基础研究 | 第32-48页 |
2.1 山地城市梯道空间概念阐释 | 第32-39页 |
2.1.1 山地城市 | 第32-36页 |
2.1.2 街道空间 | 第36-37页 |
2.1.3 山地城市梯道空间 | 第37-39页 |
2.2 山地城市梯道空间构成要素 | 第39-41页 |
2.2.1 斜面要素 | 第39-40页 |
2.2.2 水平要素与垂直要素 | 第40-41页 |
2.3 山地城市梯道空间限定要素 | 第41-43页 |
2.3.1 原生界面——地形 | 第42页 |
2.3.2 近地界面——梯道、堡坎、平台 | 第42-43页 |
2.3.3 围合界面——建筑 | 第43页 |
2.4 山地城市梯道空间联结要素 | 第43-46页 |
2.4.1 台 | 第44页 |
2.4.2 坝 | 第44-45页 |
2.4.3 坡 | 第45-46页 |
2.5 小结 | 第46-48页 |
3 剖面思维——山地城市梯道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8-64页 |
3.1 剖面思维的概念阐释 | 第48-54页 |
3.1.1 剖面思维的概念 | 第48页 |
3.1.2 剖面思维的出发点和基础——剖面图解 | 第48-52页 |
3.1.3 剖面思维内涵提炼 | 第52-54页 |
3.2 剖面思维与梯道空间的对接点 | 第54-58页 |
3.2.1 剖面思维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 | 第54-56页 |
3.2.2 剖面思维在山地城市空间中的运用 | 第56-58页 |
3.2.3 剖面思维与山地城市梯道空间的对接点 | 第58页 |
3.3 剖面思维对梯道空间的研究方法 | 第58-61页 |
3.3.1 剖面思维对梯道空间的研究角度 | 第58-60页 |
3.3.2 剖面思维对梯道空间的研究切入点 | 第60页 |
3.3.3 剖面思维对梯道空间的研究方法 | 第60-61页 |
3.4 小结 | 第61-64页 |
4 基于剖面思维的山地城市梯道空间原生界面解析 | 第64-80页 |
4.1 原生界面 | 第64-65页 |
4.1.1 原生界面的作用 | 第64页 |
4.1.2 原生界面的基本单元 | 第64-65页 |
4.2 梯道空间分形特征 | 第65-73页 |
4.2.1 凸状界面类型 | 第65-71页 |
4.2.2 凹状界面类型 | 第71-73页 |
4.3 属性分类 | 第73-76页 |
4.3.1 街道属性——竖向街道 | 第73-74页 |
4.3.2 观景属性——景观梯道 | 第74-75页 |
4.3.3 构件属性——建筑阶梯道 | 第75-76页 |
4.4 小结 | 第76-80页 |
5 基于剖面思维的山地城市梯道空间近地界面解析 | 第80-104页 |
5.1 空间形态 | 第80-88页 |
5.1.1 坡度的作用和影响 | 第80-82页 |
5.1.2 整体形态 | 第82-86页 |
5.1.3 剖面拓扑形态 | 第86-88页 |
5.2 空间组织 | 第88-99页 |
5.2.1 堡坎与平台 | 第88-89页 |
5.2.2 梯道与平台 | 第89-96页 |
5.2.3 梯道与坡道 | 第96-99页 |
5.3 空间效应 | 第99-103页 |
5.3.1 垂直效应 | 第100页 |
5.3.2 方向效应 | 第100-101页 |
5.3.3 引导效应 | 第101-102页 |
5.3.4 边界效应 | 第102-103页 |
5.4 小结 | 第103-104页 |
6 基于剖面思维的山地城市梯道空间围合界面解析 | 第104-132页 |
6.1 空间围合 | 第104-112页 |
6.1.1 平面视角的围合 | 第104-106页 |
6.1.2 剖面视角的围合 | 第106-112页 |
6.2 空间形式 | 第112-120页 |
6.2.1 动态与韵律 | 第112-113页 |
6.2.2 起伏与转折 | 第113-114页 |
6.2.3 序列与节奏 | 第114-115页 |
6.2.4 穿插与错叠 | 第115-116页 |
6.2.5 层次与渗透 | 第116-120页 |
6.3 空间内涵 | 第120-130页 |
6.3.1 交通型——以通路为主的梯道空间 | 第121-123页 |
6.3.2 场地型——以居住为主的梯道空间 | 第123-125页 |
6.3.3 混沌性——以商住结合为主的梯道空间 | 第125-128页 |
6.3.4 空间型——以商业为主的梯道空间 | 第128-130页 |
6.4 小结 | 第130-132页 |
7 剖面思维下的山地城市梯道空间设计 | 第132-160页 |
7.1 基于剖面思维的山地城市梯道空间设计原则 | 第132-136页 |
7.1.1 地域性原则 | 第132页 |
7.1.2 生活性原则 | 第132-133页 |
7.1.3 复合化原则 | 第133-134页 |
7.1.4 渗透性原则 | 第134-136页 |
7.2 基于剖面思维的山地城市梯道空间设计策略 | 第136-146页 |
7.2.1 整体性策略架构 | 第136-137页 |
7.2.2 以剖面思维把握组织 | 第137-141页 |
7.2.3 以剖面思维控制形态 | 第141-145页 |
7.2.4 以剖面思维优化感受 | 第145-146页 |
7.3 基于剖面思维的山地城市梯道空间设计解析 | 第146-158页 |
7.3.1 重庆十八梯梯道空间 | 第146-153页 |
7.3.2 重庆磁器口梯道空间 | 第153-158页 |
7.4 小结 | 第158-160页 |
8 结语 | 第160-162页 |
致谢 | 第162-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68页 |
附录 | 第168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