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 | 第11-16页 |
| (一) 《祝福》在鲁迅作品和文学史中的地位 | 第11-12页 |
| (二) 《祝福》在高中教材中的地位 | 第12-13页 |
| (三) 《祝福》教学的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 第一章 《祝福》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6-25页 |
| (一) 《祝福》的教学现状 | 第16-20页 |
| (二) 《祝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 1. 《祝福》的解读和教学缺乏文学思维 | 第20-21页 |
| 2. 学生对作品阅读不够,缺乏研读的教学资源 | 第21页 |
| 3. 忽视了学生群体的特点,拉开了《祝福》与当下生活的距离 | 第21-22页 |
| (三) 《祝福》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2-25页 |
| 1. 教学资源单一,辅助学生研读作品的资源匮乏 | 第22页 |
| 2. 考试制度和教学制度的禁锢 | 第22-23页 |
| 3. 教学界脱离研究界,因循守旧,失去活力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祝福》的研究现状 | 第25-32页 |
| (一) 文学批评领域对《祝福》的研究 | 第25-28页 |
| 1. 《祝福》的多元化主题 | 第25-26页 |
| 2. 《祝福》的人物形象 | 第26-27页 |
| 3. 《祝福》的艺术特色 | 第27-28页 |
| (二) 教学领域对《祝福》的研究 | 第28-32页 |
| 1. 《祝福》的教学内容 | 第28-29页 |
| 2. 《祝福》的教学方法 | 第29-32页 |
| 第三章 文学批评领域和教学领域对《祝福》的研究对比及教学启示 | 第32-38页 |
| (一) 文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差异 | 第32-33页 |
| (二) 教学领域吸收文学研究成果的规范 | 第33-35页 |
| 1. 吸收不代表要亦步亦趋紧跟文学批评界的研究 | 第33-34页 |
| 2. 吸收要有选择性,要考虑学情、教情 | 第34-35页 |
| 3. 要形成“选择——研究——实践——反馈——再研究”的吸收机制 | 第35页 |
| (三) 《祝福》的教学建议 | 第35-38页 |
| 1.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打破“一本一参”传统 | 第35-36页 |
| 2.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转变“老化僵化”解读 | 第36页 |
| 3. 统筹整体挖掘细节,培养细读、比较意识 | 第36-37页 |
| 4. 重温经典贴近当下,消除年代、群体隔阂 | 第37-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附录(一) | 第42-45页 |
| 附录(二) | 第45-47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