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脂肪族化合物(无环化合物)的生产论文--脂肪族羧酸及其衍生物论文--脂肪酸及其衍生物论文

共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制备葡萄糖酸过程的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28页
    引言第14页
    1.1 葡萄糖氧化酶简介第14-17页
        1.1.1 葡萄糖氧化酶的主要来源、分子结构及催化原理第14-16页
        1.1.2 葡萄糖氧化酶的应用第16-17页
    1.2 过氧化氢酶简介第17-19页
        1.2.1 过氧化氢酶的主要来源、分子结构及催化原理第17-18页
        1.2.2 过氧化氢酶的应用第18-19页
    1.3 葡糖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共固定化及其应用第19-22页
        1.3.1 酶的固定化第19-20页
        1.3.2 共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3.3 共固定化葡糖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应用第21-22页
    1.4 葡萄糖酸的应用及制备方法第22-25页
        1.4.1 葡萄糖酸的应用第22页
        1.4.2 葡萄糖酸的制备方法第22-25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第25-28页
        1.5.1 研究意义第25-26页
        1.5.2 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2章 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共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第28-41页
    引言第28-29页
    2.1 材料与设备第29页
        2.1.1 材料与试剂第29页
        2.1.2 仪器与设备第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31页
        2.2.1 固定化酶的制备第29-30页
        2.2.2 固定化酶酶学性质研究第30-31页
    2.3 分析方法第31-32页
        2.3.1 葡萄糖氧化酶酶活力的测定第31页
        2.3.2 葡萄糖的测定第31页
        2.3.3 葡萄糖酸的测定第31-32页
        2.3.4 计算方法第32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2-36页
        2.4.1 葡萄糖酸标准曲线第32-33页
        2.4.2 固定化酶制备条件的确定第33页
        2.4.3 CAT与GOD酶活力之比的确定第33-34页
        2.4.4 聚乙烯醇浓度的确定第34页
        2.4.5 海藻酸钠浓度的确定第34-35页
        2.4.6 酶液质量浓度的确定第35-36页
    2.5 固定化酶酶学性质研究第36-40页
        2.5.1 固定化酶最适反应温度及其稳定性第36-38页
        2.5.2 固定化酶最适反应pH及其稳定性第38-39页
        2.5.3 酶催化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第39页
        2.5.4 固定化酶微观形貌第39-40页
    2.6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酶法原位分离技术酶制备葡萄糖酸第41-50页
    引言第41-42页
    3.1 实验部分第42-43页
        3.1.1 试剂和仪器第42页
        3.1.2 实验仪器第42页
        3.1.3 实验装置第42-43页
    3.2 实验方法第43页
        3.2.1 共固定化酶催化体系的制备第43页
        3.2.2 分批转化反应第43页
        3.2.3 树脂的预处理、筛选及洗脱第43页
        3.2.4 分析方法第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46页
        3.3.1 通气量对转化的影响第43-44页
        3.3.2 催化剂量对转化的影响第44-45页
        3.3.3 底物浓度对转化的影响第45-46页
        3.3.4 pH调控对于转化的影响第46页
    3.4 分离耦合转化第46-49页
        3.4.1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第47页
        3.4.2 原位吸附转化第47-48页
        3.4.3 葡萄糖酸的洗脱第48-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交联酶聚集体的制备第50-65页
    引言第50-51页
    4.1 实验材料第51-52页
        4.1.1 材料与试剂第51-52页
        4.1.2 仪器与设备第52页
    4.2 实验方法第52-53页
        4.2.1 交联酶聚集体的制备第52页
        4.2.3 酶活力测定第52页
        4.2.4 酶活保留率和相对酶活的计算第52-53页
        4.2.5 交联酶聚集体酶学性质研究第53页
        4.2.6 交联酶聚集体的表征第5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3-58页
        4.3.1 沉淀剂的确定第53-54页
        4.3.2 GOD与CAT酶活力加入比例确定第54-55页
        4.3.3 酶保护剂的确定第55-56页
        4.3.4 PEG2000添加量的确定第56-57页
        4.3.5 戊二醛浓度的确定第57-58页
        4.3.6 交联时间的确定第58页
    4.4 交联酶聚集体酶学性质研究第58-61页
        4.4.1 最适反应温度变化和热稳定性第58-60页
        4.4.2 最适反应pH和pH稳定性第60-61页
        4.4.3 酶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第61页
    4.5 交联酶聚集体的表征第61-64页
        4.5.1 红外光谱图和X-ray衍射图谱第61-63页
        4.5.2 CLEAs的微观形貌第63-64页
    4.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5章 交联酶聚集体制备葡萄糖酸第65-75页
    引言第65页
    5.1 实验材料第65-66页
        5.1.1 实验试剂第65页
        5.1.2 实验设备第65-66页
    5.2 实验方法第66-67页
        5.2.1 交联酶聚集体的制备方法第66页
        5.2.2 分析方法第66页
        5.2.3 单因素实验第66-67页
        5.2.4 酶法制备葡萄糖酸工艺优化第67页
        5.2.5 操作稳定性第6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7-74页
        5.3.1 温度对于制备葡萄糖酸的影响第67-68页
        5.3.2 转速对于制备葡萄酸的影响第68-69页
        5.3.3 加酶量对于制备葡萄酸的影响第69页
        5.3.4 底物浓度对于制备葡萄酸的影响第69-70页
        5.3.5 酶法制备葡萄糖酸工艺优化第70-71页
        5.3.6 正交优化条件验证第71页
        5.3.7 3.0L反应器放大实验第71-73页
        5.3.8 操作稳定性研究第73-74页
    5.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6.1 结论第75-76页
    6.2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FD流场分析的塑料离心泵的汽蚀性能优化研究
下一篇:粘质沙雷氏菌磷脂酶A1表达系统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