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3-34页 |
1 细粒棘球绦虫概述 | 第13-23页 |
1.1 细粒棘球绦虫形态特征 | 第13-15页 |
1.2 棘球绦虫分类与基因型 | 第15-16页 |
1.3 细粒棘球绦虫病的流行病学 | 第16-17页 |
1.4 细粒棘球绦虫生活史 | 第17-18页 |
1.5 细粒棘球绦虫的致病与危害 | 第18-19页 |
1.5.1 致病作用 | 第18-19页 |
1.5.2 危害性 | 第19页 |
1.6 细粒棘球蚴病防治 | 第19-21页 |
1.7 内蒙古地区细粒棘球绦蚴病流行概况 | 第21-23页 |
1.7.1 分布 | 第21-22页 |
1.7.2 流行特征及因素 | 第22-23页 |
1.7.3 防治 | 第23页 |
2 狂犬病概况及其在内蒙古地区的流行 | 第23-27页 |
2.1 流行概况 | 第23-26页 |
2.2 流行因素及特征 | 第26页 |
2.3 防治措施 | 第26-27页 |
3 吡喹酮研究进展 | 第27-32页 |
3.1 吡喹酮理化性质和结构 | 第27-28页 |
3.2 吡喹酮药理作用机制 | 第28页 |
3.3 吡喹酮对机体的作用及检测 | 第28-30页 |
3.3.1 吡喹酮对机体的作用 | 第28-29页 |
3.3.2 体内吡喹酮检测技术 | 第29-30页 |
3.4 吡喹酮的临床应用 | 第30页 |
3.5 吡喹酮的剂型 | 第30-32页 |
3.6 吡喹酮的联合用药 | 第32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2-34页 |
硏究内容 | 第34-105页 |
一、细粒棘球绦虫的研究 | 第34-61页 |
研究一 内蒙古地区细粒棘球绦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 第34-44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1.1.1 材料 | 第34-37页 |
1.1.1.1 调查样品 | 第34-36页 |
1.1.1.2 设备与仪器 | 第36页 |
1.1.1.3 试剂与药品 | 第36-37页 |
1.1.2 方法 | 第37页 |
1.2 结果 | 第37-41页 |
1.2.1 犬细粒棘球绦虫粪抗原检测结果 | 第37-40页 |
1.2.2 牛羊细粒棘球绦虫感染调查结果 | 第40-41页 |
1.3 讨论与小结 | 第41-44页 |
1.3.1 细粒棘球绦虫终末宿主流行病学调查 | 第41-42页 |
1.3.2 细粒棘球绦虫中间宿主流行病学调查 | 第42-44页 |
研究二 细粒棘球绦虫CO1基因与ND1基因序列分子遗传学进化分析 | 第44-6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4-50页 |
2.1.1 材料 | 第44-45页 |
2.1.2 方法 | 第45-50页 |
2.2 结果 | 第50-59页 |
2.2.1 细粒棘球绦虫CO1基因序列相关研究结果 | 第50-55页 |
2.2.2 细粒棘球绦虫ND1基因序列相关研究结果 | 第55-59页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59-61页 |
二、吡喹酮-狂犬病弱毒苗复合剂的研究 | 第61-105页 |
研究三 吡喹酮溶液的制备 | 第61-7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3.1.1 材料 | 第61页 |
3.1.2 方法 | 第61-64页 |
3.2 结果 | 第64-71页 |
3.2.1 复合剂溶媒筛选结果 | 第64-67页 |
3.2.2 吡喹酮含量测定结果 | 第67-69页 |
3.2.3 吡喹酮溶液稳定性观察结果 | 第69-71页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71-73页 |
3.3.1 复合剂溶媒的筛选 | 第71-72页 |
3.3.2 HPLC法对吡喹酮含量的测定 | 第72页 |
3.3.3 PZQ溶液稳定性的观察 | 第72-73页 |
研究四 吡喹酮-狂犬病弱毒苗复合剂各组分间相互作用及稳定性研究 | 第73-8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5页 |
4.1.1 材料 | 第73页 |
4.1.2 方法 | 第73-75页 |
4.2 结果 | 第75-81页 |
4.2.1 小鼠体内抗体浓度测定结果 | 第75-76页 |
4.2.2 复合剂中吡喹酮含量测定结果 | 第76-79页 |
4.2.3 复合剂稳定性实验结果 | 第79-81页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81-83页 |
4.3.1 复合剂给药小鼠体内抗体浓度测定 | 第81-82页 |
4.3.2 吡喹酮-狂犬病弱毒苗复合剂中PZQ含量测定 | 第82页 |
4.3.3 复合剂稳定性实验 | 第82-83页 |
研究五 吡喹酮-狂犬病弱毒疫苗复合剂毒理学试验 | 第83-8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4页 |
5.1.1 材料 | 第83页 |
5.1.2 方法 | 第83-84页 |
5.2 结果 | 第84-85页 |
5.2.1 小鼠异常毒性试验结果 | 第84页 |
5.2.2 豚鼠局部刺激实验结果 | 第84-85页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85-86页 |
研究六 实验动物血浆中复合剂药物成分含量分析 | 第86-105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86-90页 |
6.1.1 材料 | 第86页 |
6.1.2 方法 | 第86-90页 |
6.2 结果 | 第90-103页 |
6.2.1 实验动物血浆中吡喹酮HPLC测定前处理方法筛选结果 | 第90-93页 |
6.2.2 实验动物血浆中吡喹酮HPLC检测方法建立结果 | 第93-97页 |
6.2.3 复合剂实验动物吡喹酮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97-103页 |
6.3 讨论与小结 | 第103-105页 |
6.3.1 吡喹酮HPLC测定前处理方法筛选 | 第103页 |
6.3.2 血浆中吡喹酮溶液浓度HPLC检测方法 | 第103页 |
6.3.3 实验动物吡喹酮血药浓度测定 | 第103-105页 |
结论 | 第105-106页 |
本课题创新点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8页 |
作者简介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