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山东平原地区乡村风貌模式语言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7页
    1.1 相关概念第12-16页
        1.1.1 乡村风貌第12页
        1.1.2 乡村风貌的要素第12-15页
        1.1.3 宏观风貌第15页
        1.1.4 微观风貌第15-16页
        1.1.5 山东平原地区乡村第16页
    1.2 研究背景第16-18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8-23页
        1.3.1 乡村风貌研究综述第18-21页
        1.3.2 山东省推进村镇风貌相关政策计划综述第21-23页
        1.3.3 模式语言的理论研究现状第23页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3-25页
        1.4.1 研究的目的第23-24页
        1.4.2 研究的意义第24-25页
    1.5 研究的框架及研究方法第25-27页
        1.5.1 研究的框架第25-26页
        1.5.2 研究的方法第26-27页
第2章 模式语言的解读与启示第27-38页
    2.1 模式语言的解读第27-30页
        2.1.1 模式的内涵第27-28页
        2.1.2 模式的归类第28-29页
        2.1.3 模式语言的内涵第29-30页
    2.2 模式语言的特点第30-31页
        2.2.1 稳定性第30页
        2.2.2 动态性第30-31页
        2.2.3 联系性第31页
    2.3 模式语言与乡村风貌的共性第31-34页
        2.3.1 关注环境与人文背景第31-32页
        2.3.2 延续与发展的结合第32-33页
        2.3.3 自主营造与不断修正第33-34页
    2.4 风貌模式语言的提取方法第34-36页
        2.4.1 对空间领域的最大关注第34页
        2.4.2 人性化的考量第34-35页
        2.4.3 建立相互联系的网络第35-36页
    2.5 从模式语言到“无名特质”第36-37页
        2.5.1 客体的转移第36-37页
        2.5.2 主体的转换第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山东平原地区乡村现状风貌分析与思考第38-54页
    3.1 山东平原地区乡村风貌现状调研第38-45页
    3.2 山东平原地区乡村风貌问题分析第45-52页
        3.2.1 乡村风貌宏观层面问题分析第45-51页
        3.2.2 乡村风貌微观层面问题分析第51-52页
    3.3 山东平原地区乡村风貌思考第52-53页
        3.3.1 自然生态层面第52页
        3.3.2 农业生产层面第52页
        3.3.3 农民生活层面第52-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山东平原地区乡村宏观风貌模式语言第54-80页
    4.1 乡村空间布局第54-62页
        4.1.1 自然空间布局模式第54-56页
        4.1.2 人工空间布局模式第56-62页
    4.2 乡村大环境风貌第62-68页
        4.2.1 大田景观模式第62-66页
        4.2.2 大棚景观模式第66-67页
        4.2.3 生产性设施和场地景观模式第67-68页
    4.3 乡村天际轮廓线塑造模式第68-75页
        4.3.1 合适的观看场地第68-69页
        4.3.2 天际轮廓线控制点的选取第69-70页
        4.3.3 乡村天际轮廓线塑造第70-74页
        4.3.4 乡村天际轮廓线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第74-75页
    4.4 乡村宏观色彩规划模式第75-79页
        4.4.1 色彩分区规划第76页
        4.4.2 多元化的色彩控制第76-79页
    4.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5章 山东平原地区乡村微观风貌模式语言第80-107页
    5.1 公共空间风貌第80-89页
        5.1.1 多元的聚集空间模式第80-85页
        5.1.2 信仰空间重塑模式第85-86页
        5.1.3 复合的街巷道路模式第86-89页
    5.2 建筑风貌第89-98页
        5.2.1 拓扑的建筑形态模式第89-92页
        5.2.2 多功能庭院模式第92-93页
        5.2.3 拼贴的材料模式第93-96页
        5.2.4 错落的屋顶模式第96-97页
        5.2.5 小于3层模式第97-98页
    5.3 绿化景观风貌第98-105页
        5.3.1 农作物景观模式第98-99页
        5.3.2 立体生产景观模式第99-100页
        5.3.3“见缝插绿”模式第100-101页
        5.3.4 水系恢复与利用模式第101-103页
        5.3.5“可呼吸”的下界面模式第103-104页
        5.3.6 多功能的棚架模式第104-105页
        5.3.7 标志物模式第105页
    5.4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6章 结语第107-110页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第107-108页
    6.2 论文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3页
图表来源第113-120页
后记第120-12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成果第121-122页
附录:调研表格第122-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资源代谢理念下的生态乡村设计研究--以岳滋村为例
下一篇:基于VR技术的机械产品制造过程教学案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