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催化燃烧用金属载体整体型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第一章 绪论第13-32页
    1.1 催化燃烧技术简介第13-16页
        1.1.1 燃烧污染物的产生及消除第13-14页
            1.1.1.1 NO_x第13页
            1.1.1.2 CO、烃类等不完全燃烧产物第13-14页
            1.1.1.3 CO_2第14页
        1.1.2 催化燃烧技术的特点第14-15页
        1.1.3 催化燃烧速率与温度关系第15-16页
    1.2 燃烧催化剂研究进展第16-24页
        1.2.1 贵金属催化剂第16-17页
        1.2.2 单组分或简单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第17-18页
        1.2.3 钙钛矿催化剂第18-20页
        1.2.4 六铝酸盐催化剂第20-24页
            1.2.4.1 六铝酸盐结构第20-21页
            1.2.4.2 六铝酸盐具有高温热稳定性的原因第21页
            1.2.4.3 六铝酸盐催化甲烷氧化的作用机制第21-22页
            1.2.4.4 六铝酸盐组成、结构与催化活性的关系第22-24页
            1.2.4.5 六铝酸盐的制备第24页
    1.3 整体催化剂简介第24-30页
        1.3.1 整体催化剂的优点第24-25页
        1.3.2 整体催化剂载体第25-28页
            1.3.2.1 陶瓷载体第26页
            1.3.2.2 金属载体第26-28页
            1.3.2.3 其它载体第28页
        1.3.3 整体催化剂的制备第28-30页
            1.3.3.1 载体的制备第28-29页
            1.3.3.2 涂层的制备第29-30页
            1.3.3.3 活性组分的负载方法第30页
    1.4 总结与展望第30-31页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1-32页
第二章 六铝酸盐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第32-53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实验条件第32-35页
        2.2.1 实验所用试剂第32-33页
        2.2.2 催化剂制备第33页
        2.2.3 催化剂表征第33-35页
            2.2.3.1 X射线衍射第33页
            2.2.3.2 比表面积第33-34页
            2.2.3.3 程序升温还原第34页
            2.2.3.4 催化活性测定第34-35页
    2.3 实验结果第35-48页
        2.3.1 以La、Ba为镜面阳离子的六铝酸盐第35-39页
            2.3.1.1 体相结构第35-36页
            2.3.1.2 比表面积第36-37页
            2.3.1.3 TPR曲线第37-38页
            2.3.1.4 催化活性第38-39页
        2.3.2 Al位取代的影响第39-44页
            2.3.2.1 体相结构第39-41页
            2.3.2.2 比表面积第41页
            2.3.2.3 TPR曲线第41-43页
            2.3.2.4 催化活性第43-44页
        2.3.3 Ce掺杂的影响第44-48页
            2.3.3.1 体相结构第44-46页
            2.3.3.2 比表面积第46页
            2.3.3.3 TPR曲线第46-47页
            2.3.3.4 样品的催化活性第47-48页
    2.4 讨论第48-52页
        2.4.1 镜面阳离子的影响第48-50页
            2.4.1.1 结构和比表面积第48-49页
            2.4.1.2 催化活性第49-50页
        2.4.2 Al位取代的影响第50-51页
            2.4.2.1 结构和比表面积第50页
            2.4.2.2 催化活性第50-51页
        2.4.3 Ce掺杂的影响第51-52页
            2.4.3.1 结构和比表面积第51页
            2.4.4.2 催化活性第51-52页
    2.5 小结第52-53页
第三章 金属载体负载六铝酸盐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第53-74页
    3.1 引言第53-55页
        3.1.1 金属载体的选择第53-54页
        3.1.2 金属载体预处理第54页
        3.1.3 整体催化剂的制备第54-55页
    3.2 实验条件第55-58页
        3.2.1 实验所用试剂第55页
        3.2.2 整体型催化剂样品的制备第55-57页
            3.2.2.1 金属载体预处理第55页
            3.2.2.2 催化剂前驱体制备第55-56页
            3.2.2.3 coating液的制备第56页
            3.2.2.4 整体型催化剂样品的制备第56-57页
        3.2.3 表征第57-58页
            3.2.3.1 X射线衍射第57页
            3.2.3.2 扫描电镜第57页
            3.2.3.3 透射电镜第57-58页
            3.2.3.4 程序升温还原第58页
            3.2.3.5 抗热冲击能力第58页
            3.2.3.6 抗机械冲击能力第58页
            3.2.3.7 催化活性第58页
    3.3 实验结果第58-69页
        3.3.1 载体预处理第58-60页
        3.3.2 催化剂前驱体第60-61页
        3.3.3 整体型催化剂样品第61-69页
            3.3.3.1 增重量第61页
            3.3.3.2 表面XRD第61-62页
            3.3.3.3 催化活性第62-64页
            3.3.3.4 粘附稳定性第64-66页
            3.3.3.5 TPR曲线第66-67页
            3.3.3.6 催化剂粉末的TEM第67页
            3.3.3.7 表面SEM 和 EDX第67-69页
    3.4 讨论第69-72页
        3.4.1 整体催化剂的设计第69-70页
        3.4.2 制备条件的影响第70-71页
            3.4.2.1 催化剂前驱体煅烧温度第70页
            3.4.2.2 载体处理条件第70-71页
            3.4.2.3 Coating液第71页
        3.4.3 粘附机理第71-72页
        3.4.4 整体型催化剂与颗粒催化剂的比较第72页
    3.5 小结第72-74页
第四章 金属载体负载钙钛矿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第74-86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实验部分第74-77页
        4.2.1 实验所用试剂第74-75页
        4.2.2 金属载体预处理第75页
        4.2.3 整体型催化剂样品的制备第75-76页
            4.2.3.1 粉末涂覆法第75页
            4.2.3.2 溶胶涂覆法第75页
            4.2.3.3 溶胶喷雾-分解法第75-76页
        4.2.4 表征第76-77页
    4.3 实验结果第77-83页
        4.3.1 增重量第77页
        4.3.2 表面XRD第77-78页
        4.3.3 表面SEM第78-79页
        4.3.4 催化剂粉末的TEM第79-80页
        4.3.5 粘附稳定性第80-81页
        4.3.6 TPR曲线第81-82页
        4.3.7 催化活性第82-83页
    4.4 讨论第83-85页
        4.4.1 整体型催化剂的设计第83页
        4.4.2 制备条件的影响第83-85页
            4.4.2.1 增重量第83-84页
            4.4.2.2 形貌第84页
            4.4.2.3 粘附稳定性第84页
            4.4.2.4 催化活性第84-85页
    4.5 结论第85-86页
第五章 金属载体负载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第86-109页
    5.1 引言第86-87页
    5.2 实验条件第87-90页
        5.2.1 金属载体预处理第87页
        5.2.2 整体型催化剂样品的制备第87-90页
            5.2.2.1 一步法第87-88页
            5.2.2.2 两步法第88-90页
        5.2.3 表征第90页
    5.3 实验结果第90-103页
        5.3.1 母体结构第90-91页
        5.3.2 整体型催化剂样品第91-103页
            5.3.2.1 增重量第91页
            5.3.2.2 表面XRD第91-93页
            5.3.2.3 表面和剖面SEM第93-97页
            5.3.2.4 粘附稳定性第97-99页
            5.3.2.5 程序升温还原第99-100页
            5.3.2.6 催化活性第100-103页
    5.4 讨论第103-107页
        5.4.1 整体型催化剂设计第103页
        5.4.2 母体结构分析第103-104页
        5.4.3 制备条件的影响第104-107页
            5.4.3.1 体相结构第104-105页
            5.4.3.2 还原性质第105页
            5.4.3.3 催化活性第105-106页
            5.4.3.4 粘附稳定性第106-107页
    5.5 小结第107-109页
第六章 结论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3页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区域规划理论与天津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天津港口发展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