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

专业性财经报纸关于上市公司负面新闻报道的研究--以2013年《第一财经日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为例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第一章 绪论第6-17页
    1.1 研究背景第6-7页
        1.1.1 研究的经济背景第6-7页
        1.1.2 研究的媒体背景第7页
    1.2 选题意义与价值第7-9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9页
    1.4 研究的理论准备第9-15页
        1.4.1 议程设置理论第9-10页
        1.4.2 信息经济学与信息不对称理论第10-13页
        1.4.3 财经媒体对证券市场的监督第13-14页
        1.4.4 文献综述第14-15页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5-17页
        1.5.1 财经新闻的界定第15-16页
        1.5.2. 上市公司负面新闻第16-17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17-20页
    2.1 内容分析法第17-18页
    2.2 抽样调查法第18-19页
    2.3 实地调查法第19-20页
第三章 研究设计方案第20-24页
    3.1. 研究问题第20-21页
    3.2. 研究总体的确定第21-23页
        3.2.1. 代表性第21-22页
        3.2.2 影响力第22页
        3.2.3. 可操作性第22-23页
    3.3. 主要研究变量第23-24页
第四章 实证研究—内容分析第24-34页
    4.1. 分析内容数据取样第24-25页
        4.1.1. 样本数据来源第24页
        4.1.2. 抽样方法第24-25页
    4.2. 变量分析第25-34页
        4.2.1. 报道数量第25页
        4.2.2. 负面新闻类型第25-26页
        4.2.3. 新闻标题第26-30页
        4.2.4. 新闻导语第30页
        4.2.5. 新闻信息源第30-31页
        4.2.6. 版面位置第31-34页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分析第34-41页
    5.1. 财经媒体关于上市公司负面新闻报道的现状第34-35页
        5.1.1. 较好地履行的财经媒体对证券市场的监督职能第34页
        5.1.2. 较好地满足了财经新闻报道通俗性的要求第34-35页
        5.1.3. 基本实现了财经报道传递资讯、引导投资的职能第35页
    5.2. 上市公司负面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第35-38页
        5.2.1. 事后监督、滞后报道第36页
        5.2.2. 报道不专业、捕风捉影第36-37页
        5.2.3. 造势炒作、虚假包装第37页
        5.2.4. 滥用监督、权利寻租第37-38页
    5.3. 上市公司负面新闻报道的建议第38-41页
        5.3.1. 提高财经记者新闻专业主义素养与职业操守第38-39页
        5.3.2. 加强对财经记者的专业背景要求第39页
        5.3.3. 注意匿名消息源的引用第39-41页
第六章 结束语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后记第44-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产权理论与科斯产权理论的比较
下一篇:中立帮助行为的入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