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产权理论与科斯产权理论的比较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7-8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7-8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8页 |
1.3 创新之处和研究难点 | 第8-9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8-9页 |
1.3.2 研究难点 | 第9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2 产权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13-23页 |
2.1 产权的起源 | 第13-15页 |
2.2 产权的定义 | 第15-18页 |
2.3 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产生过程 | 第18-20页 |
2.4 科斯产权理论的产生过程 | 第20-23页 |
3 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3-28页 |
3.1 马克思产权理论真实存在 | 第23-24页 |
3.2 财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 | 第24-25页 |
3.3 关于产权的统一与分离 | 第25-26页 |
3.4 生产力的发展是产权制度变动的原因 | 第26-28页 |
4 科斯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8-33页 |
4.1 产权是一组可分离的权利束 | 第28-29页 |
4.2 科斯定理 | 第29-31页 |
4.2.1 相互性理论 | 第29-30页 |
4.2.2 科斯第一定理 | 第30页 |
4.2.3 科斯第二定理 | 第30-31页 |
4.3 交易费用背后的问题——产权界定问题 | 第31-33页 |
5 马克思产权理论和科斯产权理论的比较 | 第33-41页 |
5.1 共识之处 | 第33-35页 |
5.1.1 关于产权的权能结构 | 第33页 |
5.1.2 关于产权界定问题 | 第33-34页 |
5.1.3 关于产权与企业的关系 | 第34页 |
5.1.4 关于产权与法律的关系 | 第34-35页 |
5.2 差异之处 | 第35-41页 |
5.2.1 关于产权起源的不同 | 第35页 |
5.2.2 时代背景的不同 | 第35-36页 |
5.2.3 关于研究目的不同 | 第36-37页 |
5.2.4 逻辑起点和主线不同 | 第37-38页 |
5.2.5 研究方法的不同 | 第38-41页 |
6 两种理论在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运用 | 第41-52页 |
6.1 启示 | 第41-50页 |
6.1.1 两种产权思想之间的演化 | 第41-42页 |
6.1.2 两种产权思想都存在着局限性 | 第42-45页 |
6.1.3 马克思产权思想对我国产权改革的启示 | 第45-48页 |
6.1.4 科斯产权思想对我国产权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48-50页 |
6.2 总结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