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14-34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4-2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4-18页
        1.1.2 选题意义第18-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1-29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21-23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23-29页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第29-31页
        1.3.1 研究进路第29-30页
        1.3.2 研究方法第30-31页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第31-34页
        1.4.1 论文创新第31-32页
        1.4.2 论文不足第32-34页
第2章 大学生就业能力概述第34-58页
    2.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涵义第34-38页
        2.1.1 就业能力第34-36页
        2.1.2 大学生就业第36-37页
        2.1.3 大学生就业能力第37-38页
    2.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特征第38-39页
        2.2.1 系统性第38-39页
        2.2.2 差异性第39页
        2.2.3 发展性第39页
    2.3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素第39-58页
        2.3.1 专业就业能力第42-45页
        2.3.2 就业人格取向第45-49页
        2.3.3 社会应对能力第49-52页
        2.3.4 就业发展能力第52-58页
第3章 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第58-76页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第58-62页
        3.1.1 劳动分工理论第58-60页
        3.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60-61页
        3.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第61-62页
    3.2 中国领导人的就业能力培养思想第62-68页
        3.2.1 毛泽东的“学问与生计合一”及“又红又专”第62-64页
        3.2.2 邓小平的“教育与生产结合”及“‘四有’新人”第64-65页
        3.2.3 江泽民的“优先发展教育”及“四个统一”第65-66页
        3.2.4 胡锦涛的“五个必须”及“六个具有”第66-67页
        3.2.5 习近平的“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人才”第67-68页
    3.3 西方学者的就业能力理论第68-71页
        3.3.1 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论第68页
        3.3.2 罗奎斯特的工作适应论第68-69页
        3.3.3 伦特的社会认知论第69-71页
    3.4 中国学者的就业能力理论第71-76页
        3.4.1 金树人的生涯因缘论第71-72页
        3.4.2 黄素菲的小六码理论第72-74页
        3.4.3 乔志宏的本土实证观第74-76页
第4章 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梳理第76-108页
    4.1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取得的成就第76-82页
        4.1.1 就业指导部门完备建构第77-78页
        4.1.2 就业指导课程科学设置第78-80页
        4.1.3 就业指导资源演进开发第80-82页
    4.2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第82-101页
        4.2.1 政府的规制建构有缺位第82-85页
        4.2.2 高校的培养目标欠明确第85-89页
        4.2.3 社会的就业环境不优良第89-95页
        4.2.4 学生的学业规划不清晰第95-101页
    4.3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第101-108页
        4.3.1 国家顶层设计缺乏多方关联性第101-102页
        4.3.2 高校能力培养观念更新相对滞后第102-104页
        4.3.3 社会人力资源配置负面效应影响第104-105页
        4.3.4 大学生能力自我培养内驱力不足第105-108页
第5章 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优化第108-140页
    5.1 倡导大学生就业能力政府培养规制第108-113页
        5.1.1 建立就业能力国家框架第109-110页
        5.1.2 完善就业管理政策法规第110-112页
        5.1.3 建设就业诚信监督机制第112-113页
    5.2 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培养体系第113-130页
        5.2.1 丰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教育体系第113-121页
        5.2.2 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践体系第121-127页
        5.2.3 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第127-130页
    5.3 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社会培养环境第130-135页
        5.3.1 整合社会资源完善职业教育第130-133页
        5.3.2 搭建校企合作就业实践平台第133-134页
        5.3.3 构建就业能力评价反馈机制第134-135页
    5.4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自我培养意识第135-140页
        5.4.1 自觉接受就业能力教育第135-137页
        5.4.2 科学塑造就业人格结构第137-138页
        5.4.3 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第138-140页
结语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6页
附录第156-164页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4-165页
致谢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谎言识别的特点及不同性质情绪状态、内外倾人格对谎言识别的影响
下一篇:MLC NAND闪存失效模式的测试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