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论文--酶工程论文

酵母蛋白酶制剂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文章综述第12-18页
    1.1 微生物蛋白酶简介第12页
    1.2 主要产蛋白酶的酵母菌第12页
    1.3 蛋白酶分类第12-13页
    1.4 高产蛋白酶菌株的选育第13页
    1.5 蛋白酶的酶制剂研究第13-14页
    1.6 蛋白酶的纯化方法第14页
    1.7 酶固定化方法第14-15页
    1.8 壳聚糖在固定化酶中的应用第15页
    1.9 酵母蛋白酶制剂应用第15-16页
        1.9.1 酵母蛋白酶制剂在工业上应用第15页
        1.9.2 酵母蛋白酶制剂在农业上应用第15页
        1.9.3 酵母蛋白酶制剂在食品上应用第15页
        1.9.4 蛋白酶其它方面的应用第15-16页
    1.10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18页
第二章 高产蛋白酶酵母菌诱变选育第18-2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8-19页
        2.1.1 菌种第18页
        2.1.2 培养基第18页
        2.1.3 主要试剂第18页
        2.1.4 主要仪器设备第18-19页
    2.2 试验方法第19-22页
        2.2.1 菌株活化和粗酶液制备第19页
        2.2.2 碱性蛋白酶酶活大小测定第19-20页
        2.2.3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0页
        2.2.4 诱变方法第20-21页
        2.2.5 遗传稳定性试验第21页
        2.2.6 产酶条件的研究第21页
        2.2.7 发酵培养基成分优化正交试验第21页
        2.2.8 酶学性质研究第21-2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2-27页
        2.3.1 原始菌株的生长曲线第22页
        2.3.2 紫外诱变致死率曲线第22页
        2.3.3 紫外诱变筛选结果第22-23页
        2.3.4 UV-Li Cl复合诱变致死率曲线第23页
        2.3.5 筛选结果第23-24页
        2.3.6 突变菌株产酶量遗传稳定性试验第24页
        2.3.7 碳源对突变菌株发酵产酶的影响第24页
        2.3.8 氮源对突变菌株发酵产酶影响第24-25页
        2.3.9 金属离子对突变菌株发酵产酶影响第25页
        2.3.10 发酵培养基成分优化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第25-26页
        2.3.11 最适温度第26-27页
        2.3.12 最适pH第27页
        2.3.13 酶的保藏第27页
    2.4 结论第27-28页
第三章 蛋白酶的提取第28-3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8页
        3.1.1 试验试剂第28页
        3.1.2 试验仪器第28页
        3.1.3 溶液配制第28页
    3.2 试验方法第28-30页
        3.2.1 碱性蛋白酶酶活测定方法第28-29页
        3.2.2 粗酶液的制备第29页
        3.2.3 硫酸铵盐析曲线第29页
        3.2.4 蛋白酶粗品的制备第29-3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0-31页
        3.3.1 蛋白质标准曲线第30页
        3.3.2 硫酸铵盐析曲线第30-31页
        3.3.3 蛋白酶粗品的制备第31页
    3.4 结论第31-32页
第四章 壳聚糖微球制备及工艺处方优化研究第32-4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2页
        4.1.1 材料第32页
        4.1.2 试验仪器第32页
    4.2 试验方法第32-34页
        4.2.1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第32页
        4.2.2 壳聚糖微球的性状检测第32-33页
        4.2.3 壳聚糖微球的微球吸附容量(牛血清蛋白)第33页
        4.2.4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蛋白质含量第33页
        4.2.5 壳聚糖微球制备工艺优化第33-3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4-41页
        4.3.1 壳聚糖溶胶浓度对微球物理性状影响第34-35页
        4.3.2 凝结液对微球物理性状的影响第35-36页
        4.3.3 搅拌时间对微球性状影响第36页
        4.3.4 戊二醛对微球性状的影响第36-37页
        4.3.5 乙酸乙酯对微球性状的影响第37-38页
        4.3.6 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设计结果分析第38-40页
        4.3.7 微球溶胀体积第40-41页
        4.3.8 壳聚糖微球吸附容量第41页
        4.3.9 壳聚糖微球机械强度的测定第41页
        4.3.10 壳聚糖微球耐酸碱性第41页
    4.4 结论第41-42页
第五章 蛋白酶固定化条件优化第42-51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2页
        5.1.1 试验材料第42页
        5.1.2 试验仪器第42页
    5.2 试验方法第42-43页
        5.2.1 固定化蛋白酶的制备第42页
        5.2.2 固定化酶活力测定第42页
        5.2.3 固定化蛋白酶条件的优化第42-43页
        5.2.4 固定化蛋白酶的酶学性质第43页
        5.2.5 不同试剂对固定化前后酶活力影响第43页
        5.2.6 食品添加剂对固定化前后酶活力影响第4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43-50页
        5.3.1 戊二醛对酶固定化影响第43-44页
        5.3.2 交联时间对酶固定化效果影响第44页
        5.3.3 吸附时间对酶固定化效果影响第44-45页
        5.3.4 酶的最适pH第45页
        5.3.5 酶的最适温度第45-46页
        5.3.6 酶的热稳定性第46页
        5.3.7 酶的储存性第46-47页
        5.3.8 乙醇对游离酶和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第47-48页
        5.3.9 乙二醇对游离酶和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第48页
        5.3.10 尿素对酶游离酶和固定化活性的影响第48-49页
        5.3.11 亚硫酸氢钠对游离酶和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第49页
        5.3.12 蔗糖对游离酶和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第49-50页
        5.3.13 氯化钠对游离酶和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第50页
    5.4 结论第50-5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2页
    6.1 高产蛋白酶酵母菌诱变选育第51页
    6.2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第51页
    6.3 蛋白酶固定化条件的确定第51页
    6.4 创新点第51页
    6.5 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致谢第56-57页
作者简介第57-58页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发电厂部门绩效考核方案设计
下一篇:GDI发动机可变排量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