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第12-18页 |
1.1 微生物蛋白酶简介 | 第12页 |
1.2 主要产蛋白酶的酵母菌 | 第12页 |
1.3 蛋白酶分类 | 第12-13页 |
1.4 高产蛋白酶菌株的选育 | 第13页 |
1.5 蛋白酶的酶制剂研究 | 第13-14页 |
1.6 蛋白酶的纯化方法 | 第14页 |
1.7 酶固定化方法 | 第14-15页 |
1.8 壳聚糖在固定化酶中的应用 | 第15页 |
1.9 酵母蛋白酶制剂应用 | 第15-16页 |
1.9.1 酵母蛋白酶制剂在工业上应用 | 第15页 |
1.9.2 酵母蛋白酶制剂在农业上应用 | 第15页 |
1.9.3 酵母蛋白酶制剂在食品上应用 | 第15页 |
1.9.4 蛋白酶其它方面的应用 | 第15-16页 |
1.10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高产蛋白酶酵母菌诱变选育 | 第18-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2.1.1 菌种 | 第18页 |
2.1.2 培养基 | 第18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2页 |
2.2.1 菌株活化和粗酶液制备 | 第19页 |
2.2.2 碱性蛋白酶酶活大小测定 | 第19-20页 |
2.2.3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0页 |
2.2.4 诱变方法 | 第20-21页 |
2.2.5 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21页 |
2.2.6 产酶条件的研究 | 第21页 |
2.2.7 发酵培养基成分优化正交试验 | 第21页 |
2.2.8 酶学性质研究 | 第21-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2.3.1 原始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22页 |
2.3.2 紫外诱变致死率曲线 | 第22页 |
2.3.3 紫外诱变筛选结果 | 第22-23页 |
2.3.4 UV-Li Cl复合诱变致死率曲线 | 第23页 |
2.3.5 筛选结果 | 第23-24页 |
2.3.6 突变菌株产酶量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24页 |
2.3.7 碳源对突变菌株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24页 |
2.3.8 氮源对突变菌株发酵产酶影响 | 第24-25页 |
2.3.9 金属离子对突变菌株发酵产酶影响 | 第25页 |
2.3.10 发酵培养基成分优化正交试验结果表明 | 第25-26页 |
2.3.11 最适温度 | 第26-27页 |
2.3.12 最适pH | 第27页 |
2.3.13 酶的保藏 | 第27页 |
2.4 结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蛋白酶的提取 | 第28-3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页 |
3.1.1 试验试剂 | 第28页 |
3.1.2 试验仪器 | 第28页 |
3.1.3 溶液配制 | 第28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3.2.1 碱性蛋白酶酶活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3.2.2 粗酶液的制备 | 第29页 |
3.2.3 硫酸铵盐析曲线 | 第29页 |
3.2.4 蛋白酶粗品的制备 | 第29-3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3.3.1 蛋白质标准曲线 | 第30页 |
3.3.2 硫酸铵盐析曲线 | 第30-31页 |
3.3.3 蛋白酶粗品的制备 | 第31页 |
3.4 结论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壳聚糖微球制备及工艺处方优化研究 | 第32-4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2页 |
4.1.1 材料 | 第32页 |
4.1.2 试验仪器 | 第32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4.2.1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32页 |
4.2.2 壳聚糖微球的性状检测 | 第32-33页 |
4.2.3 壳聚糖微球的微球吸附容量(牛血清蛋白) | 第33页 |
4.2.4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蛋白质含量 | 第33页 |
4.2.5 壳聚糖微球制备工艺优化 | 第33-3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4.3.1 壳聚糖溶胶浓度对微球物理性状影响 | 第34-35页 |
4.3.2 凝结液对微球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35-36页 |
4.3.3 搅拌时间对微球性状影响 | 第36页 |
4.3.4 戊二醛对微球性状的影响 | 第36-37页 |
4.3.5 乙酸乙酯对微球性状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6 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4.3.7 微球溶胀体积 | 第40-41页 |
4.3.8 壳聚糖微球吸附容量 | 第41页 |
4.3.9 壳聚糖微球机械强度的测定 | 第41页 |
4.3.10 壳聚糖微球耐酸碱性 | 第41页 |
4.4 结论 | 第41-42页 |
第五章 蛋白酶固定化条件优化 | 第42-5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2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5.1.2 试验仪器 | 第42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5.2.1 固定化蛋白酶的制备 | 第42页 |
5.2.2 固定化酶活力测定 | 第42页 |
5.2.3 固定化蛋白酶条件的优化 | 第42-43页 |
5.2.4 固定化蛋白酶的酶学性质 | 第43页 |
5.2.5 不同试剂对固定化前后酶活力影响 | 第43页 |
5.2.6 食品添加剂对固定化前后酶活力影响 | 第4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5.3.1 戊二醛对酶固定化影响 | 第43-44页 |
5.3.2 交联时间对酶固定化效果影响 | 第44页 |
5.3.3 吸附时间对酶固定化效果影响 | 第44-45页 |
5.3.4 酶的最适pH | 第45页 |
5.3.5 酶的最适温度 | 第45-46页 |
5.3.6 酶的热稳定性 | 第46页 |
5.3.7 酶的储存性 | 第46-47页 |
5.3.8 乙醇对游离酶和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5.3.9 乙二醇对游离酶和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页 |
5.3.10 尿素对酶游离酶和固定化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5.3.11 亚硫酸氢钠对游离酶和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页 |
5.3.12 蔗糖对游离酶和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5.3.13 氯化钠对游离酶和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 | 第50页 |
5.4 结论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6.1 高产蛋白酶酵母菌诱变选育 | 第51页 |
6.2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 第51页 |
6.3 蛋白酶固定化条件的确定 | 第51页 |
6.4 创新点 | 第51页 |
6.5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58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