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金融产业集聚及辐射效应的理论研究 | 第16-23页 |
2.1 金融产业集聚 | 第16-18页 |
2.1.1 金融产业集聚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2 金融产业集聚的动因 | 第17-18页 |
2.2 金融辐射效应 | 第18-21页 |
2.2.1 金融辐射效应的内涵 | 第18-19页 |
2.2.2 金融辐射效应的动因 | 第19-21页 |
2.3 金融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 | 第21-23页 |
2.3.1 金融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 | 第21-22页 |
2.3.2 扩散效应 | 第22页 |
2.3.3 金融产业集聚的金融功能 | 第22-23页 |
第3章 金融产业集聚及辐射效应的测度 | 第23-31页 |
3.1 金融产业集聚的测度 | 第23-27页 |
3.1.1 金融产业集聚评估指标体系 | 第23-26页 |
3.1.2 金融产业集聚评价指数 | 第26-27页 |
3.2 金融产业集聚辐射效应的测度 | 第27-28页 |
3.2.1 威尔逊最大熵原理 | 第27-28页 |
3.2.2 辐射强度与辐射范围的测度 | 第28页 |
3.3 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 | 第28-31页 |
3.3.1 空间计量模型的介绍 | 第28-29页 |
3.3.2 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 | 第29-31页 |
第4章 山东省金融产业集聚与辐射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31-42页 |
4.1 山东省金融产业的发展状况 | 第31页 |
4.2 山东省金融产业集聚分析 | 第31-36页 |
4.2.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第31-32页 |
4.2.2 金融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 第32-35页 |
4.2.3 山东省金融业辐射效应分析 | 第35-36页 |
4.3 金融业集聚与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36-39页 |
4.3.1 变量选择 | 第37页 |
4.3.2 模型建立与估计 | 第37-39页 |
4.4 山东省金融业辐射效应分析 | 第39-42页 |
第5章 对策与建议 | 第42-45页 |
5.1 完善金融产业法律法规,增强政策支持 | 第42页 |
5.2 加强金融产业科研投入,促进产业革新 | 第42页 |
5.3 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 第42-43页 |
5.4 加大金融人才培养力度,增强人才储备 | 第43页 |
5.5 加强区域间的金融交流,促进金融产业集聚步伐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