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人工湿地模拟系统磷去除条件及效果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前言第9-22页
    1.1 湖泊中的磷循环第9-11页
        1.1.1 湖泊中磷的来源第9-10页
        1.1.2 湖泊中磷的存在形态第10-11页
    1.2 人工湿地除磷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人工湿地特点第11-13页
        1.2.2 人工湿地除磷机理第13-15页
        1.2.3 人工湿地除磷的影响因子第15-16页
    1.3 巢湖及其环境概况第16-18页
        1.3.1 巢湖自然地理概况第16页
        1.3.2 巢湖水质及巢湖湿地概况第16-18页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第18-22页
        1.4.1 研究意义第18页
        1.4.2 研究目的第18页
        1.4.3 研究内容第18-20页
        1.4.4 技术路线第20-22页
2 人工湿地中植物残体对土壤磷吸附的影响第22-32页
    2.1 供试样品的采集第22页
    2.2 实验设置第22页
    2.3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第22-24页
        2.3.1 水样溶解态反应磷(SRP)的测定第22-23页
        2.3.2 水样溶解态总磷(DTP)的测定第23页
        2.3.3 磷吸附参数的测定第23页
        2.3.4 水样TOC的测定第23-24页
        2.3.5 水样DOC的测定第24页
        2.3.6 数据统计方法第24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4-31页
        2.4.1 植物残体浸提液的有机碳和SRP含量对比第24-25页
        2.4.2 植物残体浸提液对土壤I磷吸附的影响第25-27页
        2.4.3 植物残体浸提液对土壤II磷吸附的影响第27-31页
    2.5 小结第31-32页
3 人工湿地模拟系统除磷条件优选实验第32-61页
    3.1 供试样品的采集第32页
    3.3 实验装置设计第32-35页
        3.3.1 最佳基质厚度筛选第33页
        3.3.2 最佳进水碳磷浓度比筛选第33页
        3.3.3 最佳组合基质筛选第33-34页
        3.3.4 最佳滞留时间筛选第34页
        3.3.5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第34-3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5-61页
        3.4.1 不同厚度基质对装置除磷效果的影响第35-42页
        3.4.2 不同进水碳磷浓度比对装置除磷效果的影响第42-45页
        3.4.3 不同组合基质对装置除磷效果的影响第45-53页
            3.4.3.1 TP组第45-48页
            3.4.3.2 AP组第48-50页
            3.4.3.3 其它组第50-52页
            3.4.3.4 小结第52-53页
        3.4.4 不同滞留时间对装置除磷效果的影响第53-61页
            3.4.4.1 不同滞留时间对CK+AL除磷效果的影响第53-54页
            3.4.4.2 不同滞留时间对CK+IM除磷效果的影响第54-56页
            3.4.4.3 不同滞留时间对CK+TP+IM除磷效果的影响第56-57页
            3.4.4.4 不同滞留时间对CK+TP+IM+SD除磷效果的影响第57-58页
            3.4.4.5 不同滞留时间对CK+AP+IM除磷效果的影响第58-59页
            3.4.4.6 不同滞留时间对CK+AP+IM+SD除磷效果的影响第59-60页
            3.4.4.7 小结第60-61页
4 结论及展望第61-63页
    4.1 结论第61-62页
    4.2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文章情况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技新闻翻译实践报告(俄译汉)
下一篇:对外汉语课堂沉默现象的非个体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