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阐释 | 第20-28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3页 |
2.1.1 和谐社会的内涵 | 第20-21页 |
2.1.2 社会矛盾的内涵 | 第21-22页 |
2.1.3 法律机制的内涵 | 第22-23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2.2.1 社会治理理论 | 第23-24页 |
2.2.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 第24-25页 |
2.2.3 全面依法治国理论 | 第25-26页 |
2.3 完善我国化解社会矛盾法律机制的现实意义 | 第26-28页 |
2.3.1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 第26页 |
2.3.2 有利于调整优化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的整体机制 | 第26-27页 |
2.3.3 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科学完善 | 第27-28页 |
3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主要特征及成因 | 第28-32页 |
3.1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主要特征 | 第28-30页 |
3.1.1 矛盾主体多元化 | 第28页 |
3.1.2 矛盾表现形式激烈化、多样化 | 第28-29页 |
3.1.3 矛盾易触发化 | 第29-30页 |
3.2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成因 | 第30-32页 |
3.2.1 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 第30页 |
3.2.2 市场机制不健全 | 第30页 |
3.2.3 社会管理严重缺位 | 第30-32页 |
4.我国化解社会矛盾法律机制的现状 | 第32-37页 |
4.1 目前我国化解社会矛盾法律机制取得的成就 | 第32-33页 |
4.1.1 化解社会矛盾法律机制自身结构逐渐完整 | 第32页 |
4.1.2 法律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的效果增强 | 第32页 |
4.1.3 法治权威逐渐树立 | 第32-33页 |
4.2 目前我国化解社会矛盾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4.2.1 法律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的范围存在局限性 | 第33页 |
4.2.2 法律机制中政府发挥职能程度有限 | 第33-34页 |
4.2.3 运用法律机制中的司法途径化解社会矛盾成本较高 | 第34页 |
4.2.4 民众对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律机制信任度不高 | 第34页 |
4.3 我国化解社会矛盾法律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4.3.1 立法体系和法律制度还需健全 | 第34-35页 |
4.3.2 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尚需提高 | 第35页 |
4.3.3 司法体制改革仍需深入 | 第35页 |
4.3.4 民众法治意识及法治精神依然欠缺 | 第35-37页 |
5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完善我国化解社会矛盾法律机制的对策 | 第37-46页 |
5.1 完善我国化解社会矛盾法律机制的原则 | 第37-40页 |
5.1.1 宪法法律至上 | 第37-38页 |
5.1.2 保障公民权利 | 第38页 |
5.1.3 维护公平正义 | 第38-39页 |
5.1.4 追求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平衡 | 第39页 |
5.1.5 坚持确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 第39-40页 |
5.2 完善我国化解社会矛盾法律机制的对策 | 第40-46页 |
5.2.1 健全化解社会矛盾法律机制中的法律规范 | 第40-41页 |
5.2.2 明确化解社会矛盾法律机制中的行政权责 | 第41-42页 |
5.2.3 发挥化解社会矛盾法律机制中的司法核心效能 | 第42-43页 |
5.2.4 注重化解社会矛盾法律机制中的多元调解方式 | 第43-46页 |
6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