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研究

中文摘要第8-9页
英文摘要第9-10页
1 引言第11-17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目的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17-22页
    2.1 就业权益保障的相关概念第17-18页
        2.1.1 权益第17页
        2.1.2 就业第17页
        2.1.3 就业权益第17页
        2.1.4 就业权益保障第17-18页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8-22页
        2.2.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第18-19页
        2.2.2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理论第19页
        2.2.3 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第19-20页
        2.2.4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的法学理论第20-22页
3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22-30页
    3.1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第22-26页
        3.1.1 就业协议充当劳动合同第23页
        3.1.2 用人单位试用期规定随意第23-24页
        3.1.3 招聘歧视屡见不鲜第24-25页
        3.1.4 就业押金侵害学生利益第25页
        3.1.5 学生隐私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第25-26页
    3.2 侵犯大学生就业权益问题产生的原因第26-30页
        3.2.1 供需关系失衡,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第26-28页
        3.2.2 企业主导市场,招聘条件不尽科学第28页
        3.2.3 高校定位不准,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第28-29页
        3.2.4 学生能力不足,心理素质不够稳定第29-30页
4 完善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的对策第30-38页
    4.1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第30-31页
        4.1.1 树立服务基层的就业观念第30-31页
        4.1.2 树立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第31页
        4.1.3 树立不断进取的就业观念第31页
    4.2 政府营造良好就业环境第31-33页
        4.2.1 进一步推进配套制度改革第31-32页
        4.2.2 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第32-33页
    4.3 高校完善就业服务第33-34页
        4.3.1 不断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第33页
        4.3.2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33-34页
    4.4 社会加强监督引导第34-35页
        4.4.1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第34-35页
        4.4.2 规范就业中介机构第35页
    4.5 用人单位注重自我约束第35-36页
        4.5.1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第35-36页
        4.5.2 树立理性用人标准第36页
    4.6 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第36-38页
5 结论第38-39页
致谢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附录第43-4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练型领导与变革支持行为的关系:心理资本与变革开放性的作用分析
下一篇: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化解社会矛盾法律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