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手机成瘾干预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3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手机成瘾的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4-18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一)手机成瘾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手机成瘾的类型 | 第15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15-18页 |
(一)需求层次理论 | 第15-16页 |
(二)认知行为理论 | 第16页 |
(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中职生手机成瘾调查分析 | 第18-26页 |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 第18页 |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18页 |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情况 | 第18页 |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18-23页 |
(一)中职生手机成瘾的现状 | 第18-19页 |
(二)中职生手机成瘾的基本情况 | 第19-23页 |
1.智能手机的持有率 | 第19页 |
2.使用手机的时间及费用 | 第19-21页 |
3.使用手机的内容 | 第21页 |
4.使用手机的心理感受 | 第21-22页 |
5.玩手机的态度 | 第22-23页 |
三、手机成瘾对中职生造成的危害 | 第23-26页 |
(一)扰乱正常的学习秩序 | 第24页 |
(二)影响身体的健康发育 | 第24-25页 |
(三)导致人际关系出现偏差 | 第25页 |
(四)造成道德感的弱化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中职生手机成瘾的原因 | 第26-32页 |
一、主观因素 | 第26-28页 |
(一)生理的发展变化 | 第26页 |
(二)心理的发展变化 | 第26-28页 |
1.厌学心理占据主导地位 | 第26-27页 |
2.好奇心理的需求 | 第27页 |
3.孤独失落心理与缺乏自信并存 | 第27-28页 |
4.从众心理在作怪 | 第28页 |
二、客观因素 | 第28-32页 |
(一)学校环境的改变 | 第28-29页 |
1.学习环境相对轻松 | 第28-29页 |
2.教学方法形式单一 | 第29页 |
3.校园管理存有漏洞 | 第29页 |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29-30页 |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 第30页 |
2.家长缺乏正确的引导 | 第30页 |
(三)社会环境的发展 | 第30-32页 |
1.智能手机的普及 | 第30-31页 |
2.手机软件行业的迅猛发展 | 第31页 |
3.手机运营商的优惠举措 | 第31-32页 |
第四章 中职生手机成瘾的干预策略 | 第32-45页 |
一、以学校教育疏导为焦点的干预策略 | 第32-41页 |
(一)轻度手机成瘾的干预策略 | 第32-34页 |
1.正确对待学生使用手机 | 第33页 |
2.引导学生开发手机的学习功能 | 第33-34页 |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 第34页 |
4.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 第34页 |
(二)中度手机成瘾的干预策略 | 第34-39页 |
1.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 第36-37页 |
2.肯定学生,助其获得成功体验 | 第37页 |
3.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我管理 | 第37-38页 |
4.丰富校园活动,转移注意力 | 第38-39页 |
(三)重度手机成瘾的干预策略 | 第39-41页 |
1.强化学校管理机制 | 第40页 |
2.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 第40-41页 |
二、以家庭关爱为焦点的干预策略 | 第41-43页 |
(一)改变教育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 第42页 |
(二)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榜样 | 第42页 |
(三)家校联合,共同抵制手机的诱惑 | 第42-43页 |
(四)适时引导,发展新的爱好 | 第43页 |
三、以社会支持为焦点的干预策略 | 第43-45页 |
(一)成立戒除手机成瘾的正规机构 | 第43-44页 |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A | 第48-50页 |
附录B | 第50-51页 |
附录C | 第51-52页 |
附录D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