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林蛙繁殖生物学特征及人工驯养初步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寒露林蛙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1.2.1 种属分布 | 第12页 |
1.2.2 形态特征 | 第12-13页 |
1.2.3 生活习性 | 第13页 |
1.2.4 繁殖习性 | 第13页 |
1.3 寒露林蛙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4 林蛙属物种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5 蛙类繁殖生物学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1.5.1 成蛙形态特征研究 | 第15-16页 |
1.5.2 抱对个体形态相关性 | 第16页 |
1.5.3 雌性繁殖输出 | 第16-17页 |
1.5.4 胚胎发育期研究 | 第17-18页 |
1.5.5 蝌蚪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 第18-19页 |
1.6 人工驯养繁殖研究 | 第19-20页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1.8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2页 |
2 寒露林蛙繁殖季节及抱对个体的形态相关性 | 第22-30页 |
2.1 研究地点与方法 | 第22-23页 |
2.1.1 研究地点 | 第22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2.1.3 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2 研究结果 | 第23-26页 |
2.2.1 寒露林蛙繁殖季节和产卵次数 | 第23页 |
2.2.2 抱对个体形态相关性 | 第23-26页 |
2.2.2.1 选型交配模式 | 第23-24页 |
2.2.2.2 体型优势交配 | 第24-26页 |
2.3 讨论 | 第26-28页 |
2.3.1 寒露林蛙繁殖季节和产卵次数 | 第26-27页 |
2.3.2 抱对个体形态相关性 | 第27-28页 |
2.4 结论 | 第28-30页 |
3 寒露林蛙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输出 | 第30-40页 |
3.1 研究地点与方法 | 第30-31页 |
3.1.1 研究地点 | 第30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3.1.3 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3.2 研究结果 | 第31-36页 |
3.2.1 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 | 第31-34页 |
3.2.1.1 两性成年个体的形态特征值比较 | 第31-32页 |
3.2.1.2 局部特征与体长的关系 | 第32-34页 |
3.2.2 雌性繁殖输出 | 第34-36页 |
3.3 讨论 | 第36-37页 |
3.3.1 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 | 第36-37页 |
3.3.2 雌性繁殖输出 | 第37页 |
3.4 结论 | 第37-40页 |
4 寒露林蛙种群年龄组结构划分 | 第40-48页 |
4.1 研究地点与方法 | 第40-41页 |
4.1.1 研究地点 | 第40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4.1.3 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4.2 研究结果 | 第41-46页 |
4.2.1 体长体重曲线回归方程 | 第41-43页 |
4.2.2 年龄组划分 | 第43-46页 |
4.3 讨论 | 第46-47页 |
4.4 结论 | 第47-48页 |
5 寒露林蛙蝌蚪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 第48-56页 |
5.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5.1.1 研究地点 | 第48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48页 |
5.1.3 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5.2 研究结果 | 第49-54页 |
5.2.1 蝌蚪体重生长曲线拟合结果 | 第49-50页 |
5.2.2 蝌蚪体长生长曲线拟合结果 | 第50-51页 |
5.2.3 蝌蚪尾长生长曲线拟合结果 | 第51-52页 |
5.2.4 蝌蚪体高生长曲线拟合结果 | 第52-53页 |
5.2.5 蝌蚪体宽生长曲线拟合结果 | 第53-54页 |
5.3 讨论 | 第54-55页 |
5.4 结论 | 第55-56页 |
6 寒露林蛙人工驯养初步研究 | 第56-62页 |
6.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6.1.1 研究地点 | 第56页 |
6.1.2 研究方法 | 第56页 |
6.1.3 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6.2 研究结果 | 第57-59页 |
6.3 讨论 | 第59-60页 |
6.4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附录A 寒露林蛙照片 | 第72-74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