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光波通信、激光通信论文

室内光通信系统组网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章节安排第17-20页
第二章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介绍第20-30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概况第20-26页
        2.2.1 可见光通信与传统室内光通信的比较第20-21页
        2.2.2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链接方式第21-22页
        2.2.3 可见光通信信道分析第22-26页
    2.3 通信系统组网技术研究第26-28页
        2.3.1 相关系统的组网方案第26-27页
        2.3.2 室内光通信系统组网的问题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灯组布局优化第30-42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可见光通信灯组模型第30-35页
        3.2.1 白光LED特性介绍第30-31页
        3.2.2 室内LED灯组结构第31-32页
        3.2.3 灯组分布优化方案第32-35页
    3.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第35-41页
        3.3.1 偏重平均光接收功率时的最佳灯组布局第35-37页
        3.3.2 偏重整体均匀度时的最佳灯组布局第37-38页
        3.3.3 综合考量时的最佳灯组布局第38-39页
        3.3.4 用户的接收视场角对最佳灯组布局结果的影响第39-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分布式组网光通信系统的灯组调度第42-56页
    4.1 引言第42页
    4.2 分布式组网光通信系统分析第42-44页
        4.2.1 本文采用的上下行信道第42-43页
        4.2.2 多用户通信方式第43页
        4.2.3 分布式组网调度策略分析第43-44页
    4.3 基于用户运动方向的灯组协同调度算法第44-47页
        4.3.1 系统判决变量第44-45页
        4.3.2 用户相对灯组的运动方向判别第45-46页
        4.3.3 基于用户运动方向的信号强度补偿第46页
        4.3.4 基于用户运动方向的灯组协同调度第46-47页
    4.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第47-54页
        4.4.1 最大修正门限值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49-50页
        4.4.2 灯组半功率角系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50-51页
        4.4.3 接收视场角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51-52页
        4.4.4 系统调度间隔时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52-53页
        4.4.5 用户移动速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53-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独立式组网光通信系统的灯组调度第56-76页
    5.1 引言第56页
    5.2 独立式组网光通信系统分析第56-60页
        5.2.1 独立式组网光通信系统的调度要求第56-57页
        5.2.2 多用户复用方式第57页
        5.2.3 用户虚拟小区第57-58页
        5.2.4 用户之间的干扰第58页
        5.2.5 图论介绍第58-60页
    5.3 增量式灯组调度算法第60-67页
        5.3.1 增量式灯组调度算法概述第60-61页
        5.3.2 全局调度算法第61-65页
        5.3.3 局部调度算法第65-67页
    5.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第67-73页
        5.4.1 用户移动速度对用户信噪比分布的影响第69-70页
        5.4.2 接收视场角对用户信噪比分布的影响第70页
        5.4.3 系统用户数对系统容量的影响第70-71页
        5.4.4 移动用户数对系统容量的影响第71-72页
        5.4.5 移动用户数对调度复杂度的影响第72-73页
    5.5 本章小结第73-76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76-78页
    6.1 论文全文总结第76-77页
    6.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作者简介(包括论文和成果清单)第82-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寒露林蛙繁殖生物学特征及人工驯养初步研究
下一篇:细乳液聚合法制备杂化聚丙烯酸微凝胶及其形貌、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