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大麦论文

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及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1 前言第9-18页
    1.1 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第9-12页
        1.1.1 大麦植株性状的遗传研究第9-11页
        1.1.2 大麦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第11-12页
    1.2 大麦黄花叶病抗性遗传研究第12-13页
        1.2.1 大麦黄花叶病的病毒株系的分类第12-13页
        1.2.2 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基因效应分析第13页
    1.3 大麦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的研究进展第13-15页
    1.4 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5 大麦黄花叶病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第16-1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8-23页
    2.1 材料第18页
    2.2 田间试验设计第18页
    2.3 性状调查第18-19页
        2.3.1 病情调查第18-19页
        2.3.2 农艺性状调查第19页
    2.4 主要性状及黄花叶病抗性统计方法第19页
    2.5 群体图谱的构建方法第19-22页
        2.5.1 DNA的提取第19-20页
        2.5.2 SSR标记的来源第20页
        2.5.3 分子标记的多态性检测技术第20-22页
        2.5.4 群体图谱的构建方法第22页
    2.6 主要性状及黄花叶病抗性的QTL分析法第22-2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3-47页
    3.1 亲本及RIL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第23-24页
        3.1.1 亲本及RIL群体病圃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第23页
        3.1.2 亲本及RIL群体无病田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第23-24页
    3.2 RIL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第24-26页
        3.2.1 RIL群体病圃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第24-26页
        3.2.2 群体无病田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第26页
    3.3 亲本及RIL群体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分析第26-28页
        3.3.1 亲本及RIL群体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表现第26-27页
        3.3.2 亲本及RIL群体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方差分析第27-28页
    3.4 主要农艺性状及其与黄花叶病抗性的相关性第28-29页
        3.4.1 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第28页
        3.4.2 RIL群体AUDPS与其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第28-29页
    3.5 RIL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及黄花叶病抗性的分布第29-34页
        3.5.1 病圃RIL群体农艺性状的频数分布第29-31页
        3.5.2 无病田RIL群体农艺性状的频数分布第31-32页
        3.5.3 RIL群体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频数分布第32-34页
    3.6 大麦RIL群体遗传图谱构建第34-38页
        3.6.1 SSR标记筛选第34-35页
        3.6.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35-36页
        3.6.3 SSR标记偏分离分析第36-38页
    3.7 RIL群体主要性状及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QTL分析第38-45页
        3.7.1 RIL群体农艺性状的QTL分析第38-44页
            3.7.1.1 株高的QTL分析第38-39页
            3.7.1.2 主穗长的QTL分析第39-40页
            3.7.1.3 穗下节间长的QTL分析第40-41页
            3.7.1.4 主穗粒数的QTL分析第41-42页
            3.7.1.5 单株穗数的QTL分析第42-43页
            3.7.1.6 千粒重的QTL分析第43-44页
        3.7.2 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QTL分析第44-45页
    3.8 RIL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及大麦黄花叶病抗性QTL的热点区域第45-47页
4. 讨论第47-50页
    4.1 大麦黄花叶病对农艺性状的影响第47页
    4.2 群体遗传图谱的可用性第47页
    4.3 主要性状基因效应的来源分析第47-48页
    4.4 主要农艺性状主效QTL与已报道QTL的比较第48-49页
    4.5 大麦黄花叶病抗性QTL的等位性分析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突变体(N23S,H32N和K172E)的构建及其对肉鸡免疫佐剂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PRRSV非结构蛋白Nsp1α对细胞SUMO化修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