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锂离子电池硅基薄膜负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7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第12-13页
    1.3 正极材料第13-14页
    1.4 电解质第14-15页
    1.5 隔膜第15页
    1.6 负极材料第15-24页
        1.6.1 碳负极材料第16-17页
        1.6.2 锡基负极材料第17-18页
        1.6.3 硅基负极材料第18-24页
    1.7 电极材料的失效机制第24-26页
    1.8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6-27页
        1.8.1 研究意义第26页
        1.8.2 研究内容第26-27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电极应力应变的数值模型第27-37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薄膜制备方法与实验设备第27-32页
        2.2.1 磁控溅射法镀膜第27-28页
        2.2.2 Mantis磁控溅射系统第28-30页
        2.2.3 膜层厚度的测定方法第30-32页
    2.3 薄膜结构与性能分析第32-33页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32页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32页
        2.3.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2-33页
    2.4 薄膜负极失效机制的ANSYS模型分析第33-37页
        2.3.1 模型分析第33-35页
        2.3.2 有限元法及ANSYS软件简介第35-37页
第三章 硅薄膜负极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第37-49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试验方法第37-38页
    3.3 硅薄膜的结构特征第38-39页
    3.4 硅薄膜负极的电化学性能第39-48页
        3.4.1 溅射功率对硅薄膜负极的影响第40-43页
        3.4.2 热处理对硅薄膜的影响第43-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Si-Ti双层薄膜负极的电化学性能第49-60页
    4.1 引言第49-50页
    4.2 Si-Ti双层薄膜负极的电化学性能第50-52页
    4.3 不同Ti层厚度对Si-Ti双层薄膜负极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2-56页
        4.3.1 以铜粗糙面为基体第52-55页
        4.3.2 以铜箔光滑面为基体第55-56页
    4.4 热处理对Si-Ti双层薄膜负极的电化学性能第56-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Si-Ti双层薄膜负极应力应变的有限元模拟第60-68页
    5.1 引言第60页
    5.2 嵌锂过程第60-64页
    5.3 脱锂过程第64-66页
    5.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第68-71页
    1 全文总结第68-69页
    2 工作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附件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鲁中南山地黑松及侧柏人工林土壤和林下植被的动态格局
下一篇:基子SINCTION的铸钢件铸造工艺CAD系统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