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ptsⅠ的调控作用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缩略表第14-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5页
    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概况第15-16页
        1.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第15页
        1.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性第15-16页
        1.3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防控第16页
    2 密度感应系统研究现状第16-25页
        2.1 密度感应系统概述第16-19页
        2.2 密度感应系统分类第19-21页
        2.3 信号分子AI-2 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2.4 AI-2 的检测第22-23页
        2.5 AI-2 的拮抗剂的研究第23-24页
        2.6 密度感应系统的应用前景第24-25页
第二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PTSI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对AI-2 内化的影响第25-40页
    2.1 材料第25-27页
        2.1.1 菌株及质粒第25页
        2.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方第25-26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6-27页
    2.2 方法第27-33页
        2.2.1 生物信息学筛选可疑AI-2 受体基因第27页
        2.2.2 PCR引物设计第27-29页
        2.2.3 DE17Δpts I和DE17Δ1633 缺失株和回复株的构建第29-31页
        2.2.4 缺失株DE17Δpts I和DE17Δ1633 内化外源AI-2 能力检测试验第31-32页
        2.2.5 重组蛋白p ET28a-Pts I的AI-2 结合活性验证第32-33页
    2.3 结果第33-38页
        2.3.1.DE17Δpts I和DE17Δ1633 突变株和回复株的鉴定第33-36页
        2.3.2 缺失株DE17Δpts I和DE17Δ1633 内化外源AI-2 能力检测试验结果第36-37页
        2.3.3 重组蛋白Pts I的表达纯化第37页
        2.3.4 重组蛋白Pts I与AI-2 结合活性验证第37-38页
    2.4 讨论第38-40页
第三章 PTSI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的调控作用研究第40-49页
    3.1 实验材料第40-41页
        3.1.1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第40页
        3.1.2 主要仪器设备第40-41页
    3.2 实验方法第41-42页
        3.2.1 DE17Δpts I和DE17Δ1633 生长曲线测定第41页
        3.2.2 DE17、DE17Δpts I、DE17Δ1633 和c DE17Δpts I、c DE17Δ1633 半数致死量LD50检测第41页
        3.2.3 DE17、DE17Δpts I和c DE17Δpts I对DF-1 细胞黏附入侵能力检测第41-42页
        3.2.4.DE17、DE17Δpts I和c DE17Δpts I体内载菌量分析第42页
        3.2.5.DE17、DE17Δpts I和c DE17Δpts I组织病理分析第42页
    3.3 结果第42-47页
        3.3.1 DE17Δpts I和DE17Δ1633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第42-43页
        3.3.2 DE17、DE17Δpts I、DE17Δ1633 和c DE17Δpts I、c DE17Δ1633 半数致死量LD50检测结果第43-45页
        3.3.3 DE17、DE17Δpts I和c DE17Δpts I对DF-1 细胞黏附入侵能力检测结果第45页
        3.3.4.DE17、DE17Δpts I和c DE17Δpts I体内载菌量分析结果第45-46页
        3.3.5.DE17、DE17Δpts I和c DE17Δpts I组织病理分析第46-47页
    3.4 讨论第47-49页
第四章 PTSI对APEC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作用第49-55页
    4.1 实验材料第49-50页
        4.1.1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第49页
        4.1.2 主要仪器设备第49-50页
    4.2 实验方法第50-51页
        4.2.1.DE17、DE17Δpts I、DE17Δ1633 和c DE17Δpts I、c DE17Δ1633 生物被膜检测第50页
        4.2.2 DE17、DE17Δpts I、DE17Δ1633 和c DE17Δpts I、c DE17Δ1633 运动性检测第50页
        4.2.3 DE17、DE17Δpts I和c DE17Δpts I rdar形态变化第50页
        4.2.4 DE17、DE17Δpts I激光共聚焦检测第50-51页
        4.2.5 DE17、DE17Δpts I扫描电镜检测第51页
    4.3 实验结果第51-54页
        4.3.1 DE17、DE17Δpts I、DE17Δ1633 和c DE17Δpts I、c DE17Δ1633 生物被膜检测第51-52页
        4.3.2 DE17、DE17Δpts I、DE17Δ1633 和c DE17Δpts I、c DE17Δ1633 运动性检测第52页
        4.3.3 DE17、DE17Δpts I和c DE17Δpts I rdar形态变化结果第52-53页
        4.3.4 DE17、DE17Δpts I和c DE17Δpts I激光共聚焦检测第53页
        4.3.5 DE17、DE17Δpts I和c DE17Δpts I扫描电镜检测第53-54页
    4.4 讨论第54-55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致谢第62-63页
作者简介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硫/硒电池用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改进型城口腊肉品质变化规律与方便产品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