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多式联运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贡献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3-17页 |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结构安排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1.3.3 技术路线及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多式联运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20-35页 |
2.1 国内外多式联运发展情况 | 第20-26页 |
2.1.1 美国多式联运的发展 | 第21-23页 |
2.1.2 欧洲多式联运的发展 | 第23-24页 |
2.1.3 国内多式联运的发展 | 第24-26页 |
2.2 美欧多式联运对经济社会贡献 | 第26-29页 |
2.2.1 美国多式联运发展的经济社会贡献 | 第26-27页 |
2.2.2 欧洲多式联运发展的经济社会贡献 | 第27-29页 |
2.3 相关研究现状 | 第29-34页 |
2.3.1 国外关于多式联运的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2.3.2 国内关于多式联运的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2.3.3 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贡献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多式联运的技术特征及预期贡献测算方法 | 第35-43页 |
3.1 多式联运的技术经济特征 | 第35-37页 |
3.1.1 需求侧特征 | 第36页 |
3.1.2 供给侧特征 | 第36-37页 |
3.1.3 交易特征 | 第37页 |
3.2 多式联运预期贡献测算方法 | 第37-41页 |
3.2.1 预期测算的范围 | 第37-38页 |
3.2.2 分析测算思路 | 第38页 |
3.2.3 多式联运预期发展目标 | 第38-41页 |
3.2.4 预期贡献的测算基数 | 第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我国多式联运发展预期直接贡献分析 | 第43-55页 |
4.1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第43-45页 |
4.1.1 测算方法 | 第43页 |
4.1.2 测算结果 | 第43-45页 |
4.2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第45-47页 |
4.1.1 测算方法 | 第45页 |
4.1.2 测算结果 | 第45-47页 |
4.3 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 第47-51页 |
4.3.1 公铁联运与公路直达运输费用对比测算 | 第48-50页 |
4.3.2 公路运输向水运转移测算 | 第50-51页 |
4.4 提升综合运输效率 | 第51-52页 |
4.4.1 提高运输效率 | 第51页 |
4.4.2 优化运输结构 | 第51-52页 |
4.4.3 提高铁路生产率 | 第52页 |
4.5 提高运输可靠性 | 第52-53页 |
4.5.1 减少货损货差 | 第52页 |
4.5.2 提高运输准时性 | 第52-53页 |
4.5.3 降低高速公路事故率 | 第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我国多式联运发展预期间接贡献分析 | 第55-66页 |
5.1 拉动经济增长 | 第55-56页 |
5.2 促进产业发展 | 第56-60页 |
5.3 提高经济竞争力 | 第60页 |
5.4 促进资源集约利用 | 第60-63页 |
5.5 减少交通拥堵 | 第63页 |
5.6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 第63-6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6.2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