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昆虫学论文--昆虫分类学论文

中国隐翅虫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引言第10-14页
    1.1 隐翅虫科分类研究进展第10-11页
        1.1.1 世界隐翅虫研究概况第10-11页
        1.1.2 中国隐翅虫研究概况第11页
    1.2 数据库在国内外隐翅虫资源上的应用第11-12页
        1.2.1 国外与隐翅虫相关的数据库第11-12页
            1.2.1.1 Zoological Record数据库(1864-2013)第12页
            1.2.1.2 PEET南半球隐翅虫数据库第12页
        1.2.2 国内隐翅虫数据库研究进展第12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4-63页
    2.1 资料来源第14-22页
        2.1.1 Catalog of the Staphylinidae (Insecta: Coleoptera)第14-15页
        2.1.2 Catalogue of Palaearctic Coleoptera第15-16页
        2.1.3 “Zoological Record”第16-19页
            2.1.3.1 “Zoological Record”纸质版第16-17页
            2.1.3.2 “Zoological Record”电子版第17-19页
        2.1.4 原始文献库(PDF)第19页
        2.1.5 Family-group names in Coleoptera (Insecta)第19页
        2.1.6 PEET南半球隐翅虫数据库第19-22页
    2.2 系统开发软件Filemaker Pro 13 Advanced第22-23页
    2.3 中国隐翅虫数据库的构建第23-63页
        2.3.1 导入和导出数据第23-24页
        2.3.2 中国隐翅虫数据库中的表第24页
        2.3.3 中国隐翅虫数据库中使用的函数第24-27页
            2.3.3.1 中国隐翅虫数据库中使用的文本函数第25-26页
            2.3.3.2 中国隐翅虫数据库中使用的文本格式化函数第26页
            2.3.3.3 中国隐翅虫数据库中使用的逻辑函数第26-27页
        2.3.4 中国隐翅虫数据库中的字段第27-36页
            2.3.4.1 “中国名录”表的主要字段及属性第27-31页
            2.3.4.2 “ZR纸质版”表的主要字段及属性第31-32页
            2.3.4.3 “Herman名录”表的主要字段及属性第32页
            2.3.4.4 “古北名录”表的主要字段及属性第32-33页
            2.3.4.5 “ZR电子版”表的主要字段及属性第33页
            2.3.4.6 “PDF原文库”表的主要字段及属性第33-34页
            2.3.4.7 “图片库”表的主要字段及属性第34页
            2.3.4.8 “Herman参考文献”表的主要字段及属性第34页
            2.3.4.9 “古北参考文献”表的主要字段及属性第34-35页
            2.3.4.10 “自制参表考文献”表的主要字段及属性第35页
            2.3.4.11 “高阶元系统”表的主要字段及属性第35-36页
            2.3.4.12 “世界高阶元”表的主要字段及属性第36页
        2.3.5 中国隐翅虫数据库的数据建模第36-38页
        2.3.6 中国隐翅虫数据库中的脚本第38-53页
            2.3.6.1 脚本的使用第38页
            2.3.6.2 脚本触发器第38-39页
            2.3.6.3 本数据库中的脚本及脚本触发器第39-53页
        2.3.7 中国隐翅虫数据库的布局设计第53-59页
        2.3.8 中国隐翅虫数据库的安全性设置第59-60页
        2.3.9 网络发布第60页
        2.3.10中国隐翅虫数据库设计报表第60-6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3-96页
    3.1 “中国隐翅虫名录”表第63页
    3.2 “中国隐翅虫各阶元种数”表第63-66页
    3.3 “中国隐翅虫各阶元属数”表第66页
    3.4 “中国隐翅虫各亚科区系成分分析”表第66-70页
    3.5 “中国隐翅虫各亚科亚区成分分析”表第70-71页
    3.6 “中国隐翅虫各属区系成分分析”表第71-72页
    3.7 “中国隐翅虫各属亚区成分分析”表第72-73页
    3.8 “中国隐翅虫各属的种定名人统计”表第73-74页
    3.9 “作者定名的中国隐翅虫种数”表第74页
    3.10 “作者定名的中国隐翅虫属数”表第74页
    3.11 “1758-2012年每年发表的中国隐翅虫物种数统计”表第74-80页
    3.12 “1850s到 2110s,每十年发表的中国隐翅虫物种数统计”表第80页
    3.13 “中国隐翅虫各亚科种数”图第80-82页
    3.14 “中国隐翅虫亚科中各属种数”图第82-83页
    3.15 “中国隐翅虫各亚科属数”图第83页
    3.16 “中国隐翅虫各亚科区系成分分析”图第83-84页
    3.17 “中国隐翅虫亚科亚区成分分析”图第84-86页
    3.18 “中国隐翅虫各属区系成分分析”图第86页
    3.19 “中国隐翅虫各属亚区成分分析”图第86-88页
    3.20 “中国隐翅虫各属的种定名人排序”图第88页
    3.21 “作者定名的中国隐翅虫物种数”图第88-91页
    3.22 “作者定名的中国隐翅虫属数”图第91页
    3.23 “1758-2012年每年发表的中国隐翅虫物种数统计”图第91-95页
    3.24 “1850s到 2110s,每十年发表的中国隐翅虫物种数统计”图第95-96页
4 总结与讨论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图版第100-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附:硕士期间发表 SCI 论文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视频技术支持的移情训练对提高学生语言学习及其移情能力的研究
下一篇:高速微型动力公司创新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