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肥料学论文--农家肥料论文--堆肥、沤肥论文

重金属在污泥蚯蚓堆肥中的变化及对土壤硝化活性的影响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污泥堆肥第9-10页
        1.1.1 污泥高温堆肥第9-10页
        1.1.2 污泥蚯蚓堆肥第10页
    1.2 施用污泥及污泥堆肥对土壤的影响第10-12页
        1.2.1 施用污泥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第10-11页
        1.2.2 施用污泥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第11页
        1.2.3 施用污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第11-12页
    1.3 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第12-15页
        1.3 1 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12页
        1.3.2 重金属对土壤氮转化的影响第12-13页
        1.3.3 重金属对土壤酶的影响第13-15页
    1.4 定量PCR在氨氧化菌群研究中的应用第15-16页
        1.4.1 氨氧化细菌氨氧化作用第15页
        1.4.2 分子微生物学第15-16页
        1.4.3 定量PCR在氨氧化微生物中的应用第16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第16-18页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5.2 研究内容第17页
        1.5.3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蚯蚓堆肥对污泥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第18-23页
    引言第1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8-19页
        2.1.1 试验材料第18页
        2.1.2 试验方法第18-19页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19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19-22页
        2.2.1 蚯蚓堆肥对污泥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第19-20页
        2.2.2 蚯蚓堆肥对污泥无机氮的影响第20-21页
        2.2.3 蚯蚓堆肥对污泥酶活性的影响第21-22页
    2.3 结论第22-23页
第三章 污泥蚯蚓堆肥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变化特征第23-31页
    引言第2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3-24页
        3.1.1 试验材料第23-24页
        3.1.2 试验方法第24页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4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24-29页
        3.2.1 污泥及蚓粪重金属含量评价第24-26页
        3.2.2 蚯蚓堆肥对污泥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第26页
        3.2.3 蚯蚓堆肥对污泥重金属形态的影响第26-29页
        3.2.4 蚯蚓堆肥对污泥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影响第29页
    3.3 结论第29-31页
第四章 外源Cu、Zn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31-41页
    引言第3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1-33页
        4.1.1 试验材料第31-32页
        4.1.2 试验设计及培养方法第32页
        4.1.3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第32-33页
        4.1.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第33页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3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33-40页
        4.2.1 外源重金属Cu、Zn在土壤中的稳定化特征第33-35页
        4.2.2 外源重金属Cu、Zn对土壤EC值和pH值的影响第35-37页
        4.2.3 外源重金属Cu、Zn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37-40页
    4.3 结论第40-41页
第五章 外源Cu、Zn对土壤硝化作用和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第41-51页
    引言第41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41-43页
        5.1.1 试验材料和设计第41页
        5.1.2 土壤潜在硝化速率(PNR)的测定第41页
        5.1.3 土壤DNA的提取第41-42页
        5.1.4 荧光定量PCR第42-43页
        5.1.5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43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43-50页
        5.2.1 外源重金属Cu、Zn对土壤潜在硝化速率(PNR)的影响第43-46页
        5.2.2 外源重金属Cu、Zn对细菌16sRNA的影响第46-48页
        5.2.3 外源重金属Cu、Zn对土壤amoA的影响第48-50页
        5.2.4 相关性分析第50页
    5.3 结论第50-5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6.1 结论第51页
    6.2 创新点第51-52页
    6.3 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64页
致谢第64-6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第65-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灰煤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刑法司法解释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