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灰煤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1 双电层电容器简介 | 第10-13页 |
1.1.1 双电层工作原理 | 第10-11页 |
1.1.2 双电层电容器目前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1.1.3 双电层电容器性能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2 煤基活性炭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1 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1.2.2 煤基活性炭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无灰煤基活性炭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煤基活性炭孔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18页 |
1.3.1 原料煤种类 | 第16页 |
1.3.2 制备工艺 | 第16-17页 |
1.3.3 灰分 | 第17页 |
1.3.4 脱灰时机 | 第17-18页 |
1.4 灰分对活性炭制备过程及性能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1 灰分对活性炭制备过程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2 灰分对活性炭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19页 |
1.5 课题的提出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1-25页 |
2.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1-23页 |
2.1.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2 工艺路线图 | 第23页 |
2.3 实验设备及分析方法 | 第23页 |
2.4 实验原料煤及试剂 | 第23-25页 |
第3章 灰分对活性炭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25-37页 |
3.1 原料灰分对活性炭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25-31页 |
3.1.1 活性炭的结构分析 | 第25-28页 |
3.1.2 活性炭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28-31页 |
3.2 二次脱灰对活性炭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1-36页 |
3.2.1 活性炭的结构分析 | 第31-34页 |
3.2.2 活性炭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4-36页 |
3.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直接活化法制备无灰煤基活性炭 | 第37-50页 |
4.1 活化温度的影响 | 第37-40页 |
4.1.1 活化温度对活性炭结构的影响 | 第37-39页 |
4.1.2 活化温度对活性炭电化学性能影响 | 第39-40页 |
4.2 活化时间的影响 | 第40-43页 |
4.2.1 活化时间对活性炭结构的影响 | 第40-43页 |
4.2.2 活化时间对活性炭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3页 |
4.3 碱煤比的影响 | 第43-48页 |
4.3.1 碱煤比对活性炭结构的影响 | 第43-46页 |
4.3.2 碱煤比对活性炭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3 碱煤比对活性炭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 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炭化-活化法制备无灰煤基活性炭 | 第50-61页 |
5.1 炭化时间的影响 | 第50-53页 |
5.1.1 炭化时间对活性炭结构的影响 | 第50-52页 |
5.1.2 炭化时间对活性炭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 炭化温度的影响 | 第53-57页 |
5.2.1 炭化温度对活性炭结构的影响 | 第53-56页 |
5.2.2 炭化温度对活性炭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5.3 比表面积、中孔率、孔径分布与比电容关系 | 第57-59页 |
5.4 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导师简介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