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源热泵+水蓄能系统运行技术经济性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能源现状 | 第11-13页 |
1.2 污水源热泵的应用及发展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的应用及发展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的应用及发展 | 第14-15页 |
1.3 蓄能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 第15-16页 |
1.3.1 蓄能技术国外的应用及发展 | 第15页 |
1.3.2 蓄能技术国内的应用及发展 | 第15-16页 |
1.4 污水的特点及分类 | 第16-18页 |
1.4.1 污水的特点 | 第16-17页 |
1.4.2 污水的分类 | 第17-18页 |
1.5 污水源热泵的分类 | 第18-20页 |
1.5.1 按照污水是否与换热器直接接触分类 | 第18-19页 |
1.5.2 按照采用的污水种类分 | 第19-20页 |
1.6 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原理及其优缺点 | 第20-22页 |
1.6.1 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原理 | 第20页 |
1.6.2 污水源热泵系统的优点 | 第20-21页 |
1.6.3 与其他热泵系统相比的优点 | 第21-22页 |
1.6.4 污水源热泵的缺点 | 第22页 |
1.7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22-23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7.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水蓄能系统介绍 | 第24-35页 |
2.1 水蓄能技术介绍 | 第24页 |
2.2 水蓄热 | 第24-26页 |
2.2.1 储热水箱 | 第24-26页 |
2.2.2 地下含水层蓄热 | 第26页 |
2.3 水蓄冷 | 第26-28页 |
2.3.1 自然分层法 | 第26-27页 |
2.3.2 多储冷罐法 | 第27-28页 |
2.3.3 迷宫法 | 第28页 |
2.4 空调系统的运行方式选择 | 第28-30页 |
2.5 水蓄能的优劣 | 第30-31页 |
2.5.1 优点 | 第30页 |
2.5.2 缺点 | 第30-31页 |
2.6 蓄冷水槽和冷水机组的计算 | 第31-32页 |
2.6.1 蓄冷水槽的体积 | 第31页 |
2.6.2 冷水机组的容量 | 第31-32页 |
2.7 污水源+水蓄能系统运行模式分析 | 第32-33页 |
2.7.1 冷水机组的容量 | 第32页 |
2.7.2 水释能模式 | 第32页 |
2.7.3 主机单独供冷(热)模式 | 第32-33页 |
2.7.4 联合供冷(热)模式 | 第33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及经济性指标理论概述 | 第35-43页 |
3.1?的基本概念 | 第35-37页 |
3.1.1 热量? | 第36页 |
3.1.2 冷量? | 第36-37页 |
3.2 能级的划分 | 第37页 |
3.3 稳流开.系的焓? | 第37-38页 |
3.4 经济性分析指标 | 第38-42页 |
3.4.1 静态投资回收期 | 第39-40页 |
3.4.2 动态投资回收期 | 第40-41页 |
3.4.3 净现值NPV | 第41页 |
3.4.4 费用现值和费用年值 | 第41-42页 |
3.4.5 内部收益率 | 第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污水源+水蓄能方案选择 | 第43-75页 |
4.1 建筑负荷计算 | 第43-45页 |
4.2 污水供应 | 第45-46页 |
4.3 污水源热泵+水蓄能运行策略分析 | 第46-52页 |
4.3.1 夏季运行策略 | 第46-49页 |
4.3.2 冬季运行策略 | 第49-51页 |
4.3.3 设备选型 | 第51-52页 |
4.3.4 电量计算 | 第52页 |
4.4 运行方案选择 | 第52-54页 |
4.5 制冷、制热工况状态参数 | 第54-57页 |
4.6 污水源热泵的?效率 | 第57-66页 |
4.6.1 制热工况 | 第57-59页 |
4.6.2 制冷工况 | 第59-63页 |
4.6.3 系统的?效率 | 第63-65页 |
4.6.4 燃气锅炉制热工况 | 第65-66页 |
4.7 系统初投资和运行费用计算 | 第66-69页 |
4.7.1 燃气锅炉制热工况 | 第67页 |
4.7.2 运行费用 | 第67-69页 |
4.8 系统的经济分析 | 第69-72页 |
4.9 方案分析结果 | 第72-73页 |
4.10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