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领导论文--群众路线论文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历史与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导言第8-17页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第8-9页
    二、研究的现状与评析第9-12页
        (一) 当前学界对群众路线的研究现状第9-10页
        (二) 理论界关于群众路线的研究趋势第10-11页
        (三) 目前群众路线研究的缺陷与不足第11-12页
    三、研究的总体思路第12-14页
        (一) 研究的基本内容第12-13页
        (二)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3-14页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第14-17页
        (一) 研究方法第14-15页
        (二) 研究创新第15-17页
第一章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第17-30页
    一、群众路线的理论溯源第17-21页
        (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轨迹回顾第17-18页
        (二)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结构层次理析第18-20页
        (三)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要点精述第20-21页
    二、群众路线的内涵诠释第21-24页
        (一) “群众”、“人民”与“人民群众”第21-22页
        (二) 关于“群众路线”的几种经典表述第22-23页
        (三)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归纳第23-24页
    三、群众路线的本质探讨第24-27页
        (一) 从“群众路线”的内涵来看“群众路线”的本质第24-25页
        (二) 从“群众路线”的外延来看“群众路线”的本质第25-27页
    四、群众路线的功能解析第27-30页
        (一) 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基本功能第27-28页
        (二)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功能第28页
        (三)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功能第28页
        (四) 完善社会文明建设的基本功能第28-29页
        (五) 加强党的整体建设的基本功能第29-30页
第二章 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第30-41页
    一、“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萌芽期(1921——1926)第30-32页
    二、团结工农群众:群众路线的形成期(1927——1936)第32-33页
    三、“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的发展期(1937——1945)第33-35页
    四、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的成熟期(1946——1956)第35-37页
    五、阶级斗争为纲:群众路线的曲折期(1957——1976)第37-38页
    六、人民利益至上:群众路线的提升期(1977——今)第38-41页
第三章 群众路线的历史反思第41-52页
    一、群众路线历史的基本教训第41-44页
    二、群众路线历史的基本经验第44-49页
    三、群众路线历史的基本规律第49-52页
第四章 群众路线的时代境遇第52-61页
    一、群众路线的主体深刻变化第52-54页
    二、群众路线的环境错综复杂第54-55页
    三、群众路线的对象多元分化第55-57页
    四、群众路线的纽带多样并存第57-59页
    五、群众路线的媒介深入发展第59-61页
第五章 群众路线的提升发展第61-72页
    一、实现群众路线的外延拓展第61-65页
        (一) 扩大政治参与与坚持群众路线相结合第61-62页
        (二) 改进党的作风与坚持群众路线相结合第62-63页
        (三) 加强民生建设与坚持群众路线相结合第63页
        (四) 引导社会组织与坚持群众路线相结合第63-64页
        (五) 促成网络建设与坚持群众路线相结合第64-65页
    二、凸出群众路线的党内教育第65-67页
        (一) 完善党内教育基础体系第65-66页
        (二) 理顺党内教育管理体制第66页
        (三) 健全党内教育运行机制第66-67页
        (四) 丰富党内教育载体形式第67页
        (五) 区别党内教育对象差异第67页
    三、加强群众路线的制度建构第67-72页
        (一) 改善群众路线的制度环境第68-69页
        (二) 丰富群众路线的组织形式第69页
        (三) 创新群众路线的工作机制第69-70页
        (四) 建全群众路线的监控体系第70-71页
        (五) 发展群众路线的评价体系第71-72页
结语:继承优良传统,发挥政治优势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7-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安乐哲、郝大伟《中庸》英译本的翻译及其影响研究
下一篇:分子印迹与SERS联用技术用于水产品中有机染料超灵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