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生物质材料对重金属污染物铜的吸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40页
    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危害第14-16页
        1.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第14-15页
        1.1.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第15-16页
    1.2 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研究现状第16-21页
        1.2.1 化学沉淀法第16-18页
        1.2.2 混凝或絮凝法第18页
        1.2.3 离子交换法第18-19页
        1.2.4 电解法第19页
        1.2.5 膜分离法第19-20页
        1.2.6 吸附法第20-21页
    1.3 吸附材料研究现状第21-37页
        1.3.1 活性炭第21-22页
        1.3.2 氧化物第22-25页
        1.3.3 黏土第25-29页
        1.3.4 沸石第29-30页
        1.3.5 纳米吸附材料第30-32页
        1.3.6 生物质材料第32-37页
    1.4 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7-40页
        1.4.1 论文选题第37-38页
        1.4.2 研究内容第38页
        1.4.3 研究路线第38-40页
第2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第40-54页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第40-41页
    2.2 吸附剂的制备第41-46页
        2.2.1 原材料的制备第41-42页
        2.2.2 炭黑材料的制备第42-44页
        2.2.3 改性材料的制备第44-46页
    2.3 吸附剂的性能表征方法第46-48页
        2.3.1 扫描电镜分析第46-47页
        2.3.2 比表面积分析第47页
        2.3.3 红外光谱分析第47-48页
    2.4 吸附和再生特性研究方法第48-54页
        2.4.1 吸附和再生性能的测定和计算第48-49页
        2.4.2 影响吸附性能的因素分析第49-50页
        2.4.3 吸附动力学及模型拟合分析第50-51页
        2.4.4 吸附等温线及模型拟合分析第51-52页
        2.4.5 吸附热力学分析第52-53页
        2.4.6 吸附剂的再生实验与分析第53-54页
第3章 生物质原材料对CU(Ⅱ)吸附和再生特性研究第54-77页
    3.1 生物质材料的性能表征第54-59页
        3.1.1 扫描电镜分析第54-56页
        3.1.2 比表面积分析第56页
        3.1.3 红外光谱分析第56-59页
    3.2 影响吸附性能的因素分析第59-65页
        3.2.1 吸附时间第59-60页
        3.2.2 pH第60-61页
        3.2.3 投加量第61页
        3.2.4 温度第61-62页
        3.2.5 离子强度第62-65页
        3.2.6 竞争吸附第65页
    3.3 吸附动力学及模型拟合分析第65-69页
        3.3.1 拟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分析第67-68页
        3.3.2 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分析第68-69页
    3.4 吸附等温线及模型拟合分析第69-72页
        3.4.1 Langmuir等温线模型拟合分析第71-72页
        3.4.2 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拟合分析第72页
    3.5 吸附热力学分析第72-73页
    3.6 再生实验与分析第73-75页
    3.7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4章 生物质炭化材料对CU(Ⅱ)吸附和再生特性研究第77-101页
    4.1 生物质炭化材料的性能表征第77-79页
        4.1.1 扫描电镜分析第77-79页
        4.1.2 比表面积分析第79页
    4.2 影响吸附性能的因素分析第79-88页
        4.2.1 炭化温度第79-81页
        4.2.2 吸附时间第81-82页
        4.2.3 pH第82-83页
        4.2.4 投加量第83-84页
        4.2.5 温度第84-85页
        4.2.6 离子强度第85-87页
        4.2.7 竞争吸附第87-88页
    4.3 吸附动力学及模型拟合分析第88-92页
        4.3.1 拟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分析第91页
        4.3.2 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分析第91-92页
    4.4 吸附等温线及模型拟合分析第92-95页
        4.4.1 Langmuir等温线模型拟合分析第94-95页
        4.4.2 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拟合分析第95页
    4.5 吸附热力学分析第95-97页
    4.6 再生实验与分析第97-98页
    4.7 本章小结第98-101页
第5章 生物质改性材料对CU(Ⅱ)吸附和再生特性研究第101-129页
    5.1 生物质材料的性能表征第101-108页
        5.1.1 扫描电镜分析第101-103页
        5.1.2 比表面积分析第103-104页
        5.1.3 红外光谱分析第104-108页
    5.2 影响吸附性能的因素分析第108-116页
        5.2.1 吸附时间第108-109页
        5.2.2 pH第109-110页
        5.2.3 投加量第110-112页
        5.2.4 温度第112页
        5.2.5 离子强度第112-115页
        5.2.6 竞争吸附第115-116页
    5.3 吸附动力学及模型拟合分析第116-120页
        5.3.1 拟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分析第119页
        5.3.2 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分析第119-120页
    5.4 吸附等温线及模型拟合分析第120-124页
        5.4.1 Langmuir等温线模型拟合分析第122-123页
        5.4.2 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拟合分析第123-124页
    5.5 吸附热力学分析第124-125页
    5.6 再生实验与分析第125-126页
    5.7 本章小结第126-129页
结论与建议第129-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双工系统的自适应自干扰消除方案研究
下一篇:全双工无线通信系统自干扰消除技术的分类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