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 1.1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1.2.1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 1.2.2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1.4 研究假设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 2.1 教育收获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 2.2 教育收获内涵研究 | 第13-14页 |
| 2.2.1 国内外教育收获内涵研究 | 第13-14页 |
| 2.2.2 教育收获内涵研究评述 | 第14页 |
| 2.3 教育收获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17页 |
| 2.3.1 国外教育收获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15页 |
| 2.3.2 国内教育收获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17页 |
| 2.4 学习投入及其影响教育收获研究 | 第17-18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学生教育收获发展趋势研究 | 第19-31页 |
| 3.1 研究目的及假设 | 第19页 |
| 3.1.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3.1.2 研究假设 | 第19页 |
| 3.2 研究对象及工具 | 第19-21页 |
| 3.2.1 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 3.2.2 研究工具 | 第21页 |
| 3.3 学生教育收获变化趋势分析 | 第21-30页 |
| 3.3.1 教育收获发展变化初步探索 | 第21-23页 |
| 3.3.2 教育收获发展模型建构 | 第23-3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学习投入影响教育收获发展变化的机制研究 | 第31-43页 |
| 4.1 研究目的及假设 | 第31页 |
| 4.1.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 4.1.2 研究假设 | 第31页 |
| 4.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31-32页 |
| 4.2.1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 4.2.2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 4.3 教育收获影响机制模型建构 | 第32-33页 |
| 4.3.1 教育收获影响因素量表 | 第32-33页 |
| 4.3.2 教育收获影响机制建模 | 第33页 |
| 4.4 学生性别、学科对教育收获发展变化的影响 | 第33-35页 |
| 4.4.1 性别对学生教育收获发展变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 4.4.2 学科对学生教育收获发展变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 4.5 学习投入对学生教育总收获的影响 | 第35-37页 |
| 4.6 学习投入对学生知识收获的影响 | 第37-38页 |
| 4.7 学习投入对学生能力收获的影响 | 第38-39页 |
| 4.8 学习投入对学生价值观收获的影响 | 第39-41页 |
| 4.9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43-48页 |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43-44页 |
| 5.2 本研究的建议 | 第44-47页 |
| 5.2.1 认识学生增值发展的曲线轨迹,依据规律开展教学 | 第44页 |
| 5.2.2 以增值观点看待学生,寻找学生个体增值点 | 第44-45页 |
| 5.2.3 关注学生学科差异,提高文科学生教育收获 | 第45-46页 |
| 5.2.4 重视学习投入,促进学生的教育收获 | 第46-47页 |
| 5.3 本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附录1 CCSS编码手册A部分(首页) | 第51-52页 |
| 附录2 程序运算结果样例 | 第52-57页 |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57-58页 |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