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特色 | 第15-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 系统的设计方案 | 第16-17页 |
第2章 基本原理与探测模块的设计 | 第17-30页 |
2.1 基本探测原理 | 第17-19页 |
2.1.1 光电效应 | 第17页 |
2.1.2 康普顿-吴有训散射 | 第17-18页 |
2.1.3 电子对效应 | 第18-19页 |
2.1.4 小结 | 第19页 |
2.2 探测模块的设计 | 第19-29页 |
2.2.1 γ探测器的选择 | 第19-21页 |
2.2.2 光电倍增管选择(PMT) | 第21-22页 |
2.2.3 光学耦合剂 | 第22-23页 |
2.2.4 塑料闪烁体探测器封装工艺 | 第23页 |
2.2.5 光电倍增管的供电电路 | 第23-25页 |
2.2.6 高压电源的设计 | 第25-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信号处理单元 | 第30-48页 |
3.1 信号处理硬件电路总体构架 | 第30-31页 |
3.2 低压电源电路设计 | 第31页 |
3.3 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 第31-37页 |
3.3.1 传统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32-33页 |
3.3.2 改进型的前置放大器 | 第33-36页 |
3.3.3 器件选型 | 第36页 |
3.3.4 实物测试 | 第36-37页 |
3.4 滤波成形电路 | 第37-42页 |
3.4.1 噪声分析 | 第37-38页 |
3.4.2 电路设计 | 第38-41页 |
3.4.3 器件选择 | 第41-42页 |
3.5 甄别电路设计 | 第42-47页 |
3.5.1 传统甄别电路 | 第42-43页 |
3.5.2 改进的甄别电路 | 第43-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控制单元开发 | 第48-60页 |
4.1 控制单元的总构架 | 第48页 |
4.2 主控制芯片的选型 | 第48-50页 |
4.3 单片机程序设计 | 第50-59页 |
4.3.1 主函数程序设计 | 第51-52页 |
4.3.2 RCC时钟配置 | 第52-53页 |
4.3.3 DAC初始化 | 第53页 |
4.3.4 AD5689RC控制引脚配置 | 第53-54页 |
4.3.5 外部中断EXTI0和定时器TIM0配置 | 第54-55页 |
4.3.6 USB数据传输配置 | 第55-57页 |
4.3.7 甄别阈值控制函数 | 第57-58页 |
4.3.8 SIGMA算法 | 第58-59页 |
4.3.9 定时器中断函数 | 第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检测系统软件开发 | 第60-68页 |
5.1 软件构架 | 第60-61页 |
5.2 软件开发 | 第61-62页 |
5.2.1 软件运行环境搭建 | 第61页 |
5.2.2 开发平台 | 第61-62页 |
5.3 软件功能模块化设计 | 第62-67页 |
5.3.1 通讯协议 | 第62-64页 |
5.3.2 界面设计 | 第64-65页 |
5.3.3 软件功能设计 | 第65-66页 |
5.3.4 数据库管理功能 | 第66-67页 |
5.3.5 软件测试 | 第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系统性能指标测试 | 第68-74页 |
6.1 误报警率与系统本底稳定性 | 第68-69页 |
6.2 灵敏度一致性 | 第69-70页 |
6.3 静态探测效率 | 第70-71页 |
6.4 探测灵敏度和移动弱源响应测试 | 第71-72页 |
6.5 过载特性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9-80页 |
附录A 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实物 | 第80-81页 |
附录B 辐射检测门样机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