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外型钢砼框架—内置型钢框架钢筋砼核心筒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3页
    1.1 选题背景第11-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2页
    1.3 研究方法第22-30页
        1.3.1 建筑结构抗震试验方法第23-28页
        1.3.2 相似设计理论及结构模型设计方法第28-30页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0-31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31-33页
第二章 外型钢砼框架—内置型钢框架钢筋砼核心筒混合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第33-55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原型结构第33-35页
    2.3 模型设计第35-38页
        2.3.1 动力相似关系第35-36页
        2.3.2 模型材料第36-38页
    2.4 模型制作第38-41页
    2.5 模型材性试验第41-43页
        2.5.1 材性试验第41-42页
        2.5.2 重力荷载相似设计第42-43页
    2.6 加载工况第43-45页
    2.7 量测方案第45-46页
        2.7.1 模型定位第45页
        2.7.2 测点布置第45-46页
    2.8 试验现象第46-50页
    2.9 破坏机理分析第50-53页
    2.10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三章 外型钢砼框架—内置型钢框架钢筋砼核心筒混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第55-95页
    3.1 引言第55页
    3.2 地震动强度参数第55-58页
    3.3 模型结构动力特性第58-61页
        3.3.1 模型结构自振频率第59-60页
        3.3.2 模型结构振型第60-61页
    3.4 模型结构地震反应第61-84页
        3.4.1 模型结构加速度反应第61-75页
        3.4.2 模型结构动力放大系数第75-80页
        3.4.3 模型结构地震影响系数第80-82页
        3.4.4 模型结构楼层地震作用第82-84页
    3.5 模型结构位移影响第84-87页
        3.5.1 模型结构长轴向地震动输入位移时程第84-87页
        3.5.2 模型结构短轴向地震动输入位移时程第87页
    3.6 模型结构应变分析第87-89页
    3.7 模型结构损伤分析第89-92页
        3.7.1 长轴向地震动输入模型结构损伤第89-91页
        3.7.2 短轴向地震动输入模型结构损伤第91-92页
    3.8 原型结构地震反应第92页
    3.9 本章小节第92-95页
第四章 内置型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拟静力试验研究第95-137页
    4.1 引言第95页
    4.2 试验目的与研究内容第95-97页
        4.2.1 原型结构基本信息第95-96页
        4.2.2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96-97页
    4.3 试验设计第97-113页
        4.3.1 模型设计第97-107页
        4.3.2 模型制作第107-109页
        4.3.3 加载方案第109-111页
        4.3.4 量测方案第111-113页
    4.4 核心筒体拟静力试验第113-135页
        4.4.1 模型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第113-114页
        4.4.2 试验现象第114-135页
    4.5 本章小节第135-137页
第五章 内置型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分析第137-169页
    5.1 引言第137页
    5.2 模型材料材性试验结果分析第137-138页
    5.3 核心筒体模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第138-168页
        5.3.1 长轴向小中震加载工况第138-144页
        5.3.2 短轴向小、中、大震加载工况第144-157页
        5.3.3 长轴大震加载工况第157-168页
    5.4 本章小结第168-169页
第六章 内置型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第169-181页
    6.1 引言第169页
    6.2 核心筒体非线性性能第169-178页
        6.2.1 抗侧能力分析第169-172页
        6.2.2 静力弹塑性分析第172-178页
    6.3 本章小节第178-18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81-185页
    7.1 全文总结第181-182页
    7.2 研究展望第182-185页
参考文献第185-189页
致谢第189-191页
作者简介第191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91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棚改征地拆迁管理沟通方案设计与实施--以黄兴北路棚改征地拆迁为例
下一篇:楼板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梁弱柱”式破坏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