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楼板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梁弱柱”式破坏的影响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各国对“强柱弱梁”的相关规定第13-14页
    1.3 国内外框架结构楼板影响机理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安排第16-19页
第二章 框架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第19-28页
    2.1 模型建立第19-23页
        2.1.1 模型简化第19页
        2.1.2 构件模型的选取第19-22页
        2.1.3 Rayleigh阻尼定义第22页
        2.1.4 有效翼缘宽度第22-23页
    2.2 模型材料的本构关系第23-26页
        2.2.1 钢筋本构模型第23-24页
        2.2.2 混凝土本构模型第24-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三章 不同强度水平地震动下楼板RC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第28-56页
    3.1 计算模型介绍第28-30页
        3.1.1 模型的建筑原型概况第28页
        3.1.2 构件信息第28-29页
        3.1.3 分析模型第29-30页
    3.2 模型自振周期第30页
    3.3 非线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第30-53页
        3.3.1 地震动的选取第30-32页
        3.3.2 结构和构件耗能分析第32-38页
        3.3.3 构件利用率第38-50页
        3.3.4 层间位移角第50-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6页
第四章 T梁有效翼缘宽度取值对框架结构“强梁弱柱”式破坏的影响第56-80页
    4.1 计算模型介绍第56-59页
        4.1.1 结构概况第56-57页
        4.1.2 建筑震害第57-58页
        4.1.3 模型建立第58-59页
    4.2 模型自振周期第59页
    4.3 考虑楼板作用对梁抗弯承载力的影响第59-63页
    4.4 非线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第63-79页
        4.4.1 地震动的选取第63-64页
        4.4.2 结构和构件耗能分析第64-69页
        4.4.3 构件利用率第69-76页
        4.4.4 层间位移角第76-79页
    4.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第80-82页
    5.1 全文总结第80-81页
    5.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致谢第84-85页
作者简介第8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型钢砼框架—内置型钢框架钢筋砼核心筒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
下一篇: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对RC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