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8-28页 |
1.2.1 连梁设计技术 | 第18-26页 |
1.2.2 刚度串联式耗能连梁 | 第26-28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8-32页 |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连梁工作原理 | 第32-50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分类 | 第32-35页 |
2.3 连梁 | 第35-44页 |
2.3.1 钢筋混凝土连梁力学特性 | 第35-36页 |
2.3.2 连梁的受力特点剖析 | 第36-39页 |
2.3.3 连梁剪切内力沿结构竖向分布规律 | 第39-44页 |
2.4 双肢剪力墙的耦合效应 | 第44-46页 |
2.5 建筑用阻尼器分类 | 第46-47页 |
2.6 刚度串联式耗能连梁工作机理 | 第47-49页 |
2.7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基于反应谱理论的减震系统工作原理 | 第50-84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反应谱理论 | 第50-57页 |
3.2.1 弹性反应谱 | 第51-53页 |
3.2.2 设计反应谱 | 第53-54页 |
3.2.3 弹塑性反应谱 | 第54-56页 |
3.2.4 弹塑性等效线性化方法 | 第56-57页 |
3.3 建筑结构减震系统工作原理介绍 | 第57-63页 |
3.3.1 刚度组合分类及其选用原则 | 第57-59页 |
3.3.2 结构减震机理及其效应 | 第59-62页 |
3.3.3 减震结构与原结构力学参数比较 | 第62-63页 |
3.4 阻尼效应修正系数 | 第63-81页 |
3.4.1 阻尼效应修正系数及其应用 | 第63-65页 |
3.4.2 阻尼效应修正系数 | 第65-66页 |
3.4.3 阻尼效应修正系数经典公式评述 | 第66-69页 |
3.4.4 阻尼效应修正系数影响因素 | 第69-73页 |
3.4.5 阻尼效应修正系数公式拟合 | 第73-81页 |
3.5 小结 | 第81-84页 |
第四章 刚度串联式结构减震性能曲线及减震设计方法研究 | 第84-104页 |
4.1 引言 | 第84页 |
4.2 滞回曲线 | 第84-86页 |
4.3 减震结构性能评价基本原理[38] | 第86-87页 |
4.4 等效周期的计算 | 第87页 |
4.5 等效阻尼比的计算 | 第87-89页 |
4.6 考虑周期变化的速度反应谱修正 | 第89-90页 |
4.7 减震性能曲线 | 第90-101页 |
4.7.1 减震性能曲线力学原理及其绘制方法 | 第90-99页 |
4.7.2 减震结构性能曲线的应用 | 第99-101页 |
4.8 基于减震性能曲线的减震结构设计方法 | 第101-102页 |
4.9 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结构竖向阻尼器布置方法研究 | 第104-115页 |
5.1 引言 | 第104页 |
5.2 基本假定 | 第104-112页 |
5.2.1 延性系数相等假定(假定 1) | 第105-106页 |
5.2.2 等效阻尼比相等假定(假定 2) | 第106-108页 |
5.2.3 曲率相同假定(假定 3) | 第108-111页 |
5.2.4 三项假定之间的关系 | 第111-112页 |
5.3 两项布置原则 | 第112-113页 |
5.3.1 刚度对等原则 | 第112页 |
5.3.2 控制薄弱层原则 | 第112-113页 |
5.4 竖向布置方法 | 第113页 |
5.5 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结构水平方向阻尼器布置方法研究 | 第115-127页 |
6.1 引言 | 第115页 |
6.2 水平向布置基本原则 | 第115-116页 |
6.3 保证结构初始刚度 | 第116-119页 |
6.4 控制破坏模式 | 第119-123页 |
6.4.1 保证阻尼器先于连梁发生破坏 | 第119-120页 |
6.4.2 保证连梁先于墙肢发生破坏 | 第120-123页 |
6.5 控制极限使用状态 | 第123-125页 |
6.5.1 阻尼器层间位移角限值 | 第123-124页 |
6.5.2 疲劳寿命 | 第124-125页 |
6.6 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七章 刚度串联式耗能连梁结构设计实例 | 第127-169页 |
7.1 引言 | 第127页 |
7.2 刚度串联式耗能连梁结构设计方法 | 第127-130页 |
7.3 减震结构设计实例 | 第130-167页 |
7.3.1 原结构概况及有限元模型 | 第130-136页 |
7.3.2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 | 第136-146页 |
7.3.3 结构分析 | 第146-154页 |
7.3.4 结果分析 | 第154-167页 |
7.4 小结 | 第167-16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9-173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69-171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
作者简介 | 第17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79-18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