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结构构件损伤指标 | 第14-16页 |
1.3 高层结构破坏指标 | 第16-18页 |
1.4 高层结构易损性特点 | 第18-21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考虑弯矩作用的剪力墙模型拟静力试验 | 第22-54页 |
2.1 模型设计 | 第22-24页 |
2.2 模型施工 | 第24-28页 |
2.2.1 地梁施工 | 第24-25页 |
2.2.2 剪力墙施工 | 第25-26页 |
2.2.3 加载梁施工 | 第26-27页 |
2.2.4 材料试件加载试验 | 第27-28页 |
2.3 仪器布置 | 第28-29页 |
2.4 试件加载方案 | 第29-31页 |
2.5 加载试验现象 | 第31-49页 |
2.5.1 试件一加载试验现象 | 第31-42页 |
2.5.2 试件二加载试验现象 | 第42-48页 |
2.5.3 两试件试验现象对比 | 第48-49页 |
2.6 试验数据分析 | 第49-52页 |
2.6.1 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分析 | 第49-50页 |
2.6.2 钢筋应变 | 第50-5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高层钢筋混凝土构件破坏损伤判别研究 | 第54-72页 |
3.1 基于单指标的损伤模型 | 第55-58页 |
3.2 基于变形-能量混合模型的剪力墙破坏指标 | 第58-61页 |
3.2.1 基于Ang-Park模型的混合模型 | 第59-61页 |
3.2.2 基于CART决策树的混合模型 | 第61页 |
3.3 利用机器学习判断剪力墙损伤状态 | 第61-66页 |
3.3.1 基于Adaboost的损伤判别 | 第62-63页 |
3.3.2 基于Bagging分类的损伤判别 | 第63-64页 |
3.3.3 基于随机森林分类的损伤判别 | 第64页 |
3.3.4 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的损伤判别 | 第64-65页 |
3.3.5 基于最近邻方法分类的损伤判别 | 第65页 |
3.3.6 机器学习模型对比 | 第65-66页 |
3.4 利用位移角判断柱损伤状态 | 第66-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破坏指标研究 | 第72-92页 |
4.1 高层结构破坏指标现状 | 第72-74页 |
4.2 剪力墙数值模拟 | 第74-79页 |
4.3 高层结构模型设计 | 第79-84页 |
4.4 主要分析思路 | 第84-87页 |
4.5 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87-90页 |
4.5.1 统计结果 | 第87-88页 |
4.5.2 结果分析 | 第88-90页 |
4.5.3 最大层间位移角指标建议值 | 第9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基于等位移原理的高层结构弹塑性反应估计 | 第92-102页 |
5.1 研究综述 | 第92-95页 |
5.1.1 国内现行规范规程 | 第92-93页 |
5.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93-95页 |
5.2 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 | 第95-101页 |
5.2.1 统计结果 | 第95-97页 |
5.2.2 基于合成控制法的数据分析 | 第97-10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高层结构地震易损性曲线研究 | 第102-134页 |
6.1 高层结构算例选取 | 第102-104页 |
6.2 地震动选取 | 第104-106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106-109页 |
6.3.1 地震动平均周期对结构损害程度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6.3.2 结构层数对结构损害程度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6.4 高层建筑易损性曲线 | 第109-132页 |
6.4.1 各算例易损性曲线矩阵 | 第109-124页 |
6.4.2 高层结构易损性曲线 | 第124-125页 |
6.4.3 考虑地震动频谱特性的易损性曲线 | 第125-130页 |
6.4.4 考虑结构层数的高层结构易损性曲线 | 第130-13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34-136页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34页 |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34-136页 |
附录1 剪力墙试件各损坏指标计算结果 | 第136-146页 |
附录2 地震动记录参数 | 第146-152页 |
附录3 各模型震害预测结果 | 第15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2页 |
致谢 | 第182-184页 |
作者简介 | 第184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 第18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