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论 | 第10-17页 |
(一)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第10-12页 |
1. 研究的缘起 | 第10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涵义及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价值 | 第17-21页 |
(一) 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涵义 | 第17页 |
(二) 角色扮演教学法的理论溯源 | 第17-19页 |
1. 米德的角色理论 | 第17-18页 |
2.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三)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价值 | 第19-21页 |
1. 活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 第19页 |
2. 利用多元视角理解政治 | 第19-20页 |
3. 增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 第20页 |
4. 强化学生生活责任意识 | 第20-21页 |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现实观照 | 第21-25页 |
(一)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现状 | 第21-23页 |
(二)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面临的困境 | 第23-25页 |
1. 学生配合程度较低 | 第23页 |
2. 教学时间难以把握 | 第23-24页 |
3. 情境设计不甚合理 | 第24页 |
4. 扮演活动流于形式 | 第24-25页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法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 | 第25-27页 |
(一) 部分教师综合素质的制约 | 第25-26页 |
1. 部分教师仍只强调单向传授 | 第25页 |
2. 部分教师课堂组织能力相对欠缺 | 第25-26页 |
(二) 高中生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的制约 | 第26-27页 |
1. 高中生闭锁性的心理特点 | 第26页 |
2. 高中生以师为主的学习习惯 | 第26-27页 |
四、促进角色扮演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效运用的路径设计 | 第27-36页 |
(一)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 第27-28页 |
1. 明确角色扮演价值 | 第27页 |
2. 恰当定位自身角色 | 第27-28页 |
(二) 提高教师组织能力 | 第28-30页 |
1. 扮演前—分析情境与了解学生 | 第28页 |
2. 扮演中—把握节奏与加强引导 | 第28-29页 |
3. 扮演后—做好评价与归纳总结 | 第29-30页 |
(三) 激发学生参与意愿 | 第30-32页 |
1. 明确参与目的 | 第30页 |
2. 活跃课堂气氛 | 第30-31页 |
3. 依据角色特点挑选“演员” | 第31页 |
4. 恰当运用评价 | 第31-32页 |
(四) 合理预设扮演情境 | 第32-36页 |
1. 明确问题—情境设计应具有针对性 | 第32-33页 |
2. 联系生活—情境设计应具有真实性 | 第33页 |
3. 留有空间—情境设计应具有灵活性 | 第33-34页 |
4. 基于现实—情境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 | 第34-35页 |
5. 涉及价值争论—情境设计应具有冲突性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