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12-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3.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政治社会化的相关概念 | 第17-23页 |
(一) 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 第17-19页 |
1.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 第17页 |
2.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 第17-18页 |
3. 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 第18-19页 |
(二) 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 第19-20页 |
1. 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 第19页 |
2. 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 第19-20页 |
(三) 思想政治课与高中生政治社会化之间的关系 | 第20-23页 |
1. 思想政治课是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 | 第20-21页 |
2. 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 第21页 |
3. 高中生政治社会化是思想政治课的价值体现 | 第21-23页 |
二、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 第23-31页 |
(一) 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问题现状分析 | 第23-27页 |
1. 政治认知结构有待完善 | 第23-24页 |
2. 政治情感较为模糊 | 第24-26页 |
3. 政治参与整体较少 | 第26-27页 |
(二) 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31页 |
1. 高中生心理未完全成熟 | 第27-28页 |
2. 教材内容理论性过强 | 第28-29页 |
3. 教学评价机制的局限性 | 第29页 |
4. 教育环境相对封闭 | 第29页 |
5. 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 | 第29-31页 |
三、思想政治课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及作用途径 | 第31-36页 |
(一) 思想政治课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 第31-34页 |
1. 传递政治知识,巩固学生政治认知 | 第31-32页 |
2. 宣扬主旋律,增强学生政治情感 | 第32-33页 |
3. 预先社会化,引导学生政治参与 | 第33-34页 |
4. 培养政治心理,塑造学生政治人格 | 第34页 |
(二) 思想政治课的作用途径 | 第34-36页 |
1. 课堂教学 | 第35页 |
2. 课外活动 | 第35-36页 |
四、通过思想政治课提高高中生政治社会化水平的对策 | 第36-46页 |
(一) 深入剖析教学内容中政治社会化因子,强化学生政治认知 | 第36-39页 |
1. 经济生活中政治社会化题材的使用 | 第36-37页 |
2. 政治生活中政治社会化题材的使用 | 第37页 |
3. 文化生活中政治社会化题材的使用 | 第37-38页 |
4. 哲学生活中政治社会化题材的使用 | 第38-39页 |
(二)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政治情感 | 第39-41页 |
1.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呈现教学内容 | 第39-40页 |
2. 增强教学情景创设,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 第40页 |
3. 精选时事政治教学案例,增强学生辨识能力 | 第40-41页 |
(三) 充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践行学生政治参与 | 第41-43页 |
1. 模拟我国选举过程,民主选举班委 | 第41-42页 |
2. 重大决定由学生集体讨论,民主决策 | 第42页 |
3. 倡导学生自治,班内事务学生自我管理 | 第42-43页 |
4. 开展校外实践,切实落实政治践行 | 第43页 |
(四) 整合各种力量,形成政治社会化合力 | 第43-46页 |
1. 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连贯性 | 第43-44页 |
2. 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导向作用 | 第44页 |
3. 强化同辈群体的有效促进作用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