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论文--原子物理学论文

基于原子的磁场与重力场测量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磁场测量的意义第10-11页
    1.2 磁力仪分类和发展现状第11-13页
    1.3 重力测量的意义第13-14页
    1.4 重力仪的分类第14-15页
    1.5 原子干涉重力仪的发展现状第15-18页
    1.6 论文内容概述第18-20页
2 光抽运磁力仪的理论基础第20-27页
    2.1 弱场塞曼分裂第20-21页
    2.2 光抽运磁共振原理第21-22页
    2.3 M_x光抽运磁力仪的工作原理第22-25页
    2.4 M_x光抽运磁力仪灵敏度分析第25-27页
3 M_x铯原子光抽运磁力仪实验研究第27-41页
    3.1 实验装置第27-35页
        3.1.1 光路系统第27-31页
        3.1.2 磁场与磁屏蔽系统第31-33页
        3.1.3 信号处理系统第33-35页
    3.2 实验结果和优化第35-41页
        3.2.1 初步结果第35-36页
        3.2.2 优化过程第36-39页
        3.2.3 闭环测试第39-41页
4 拉曼脉冲型原子干涉重力仪理论基础第41-52页
    4.1 原子与光场的相互作用第41-48页
        4.1.1 二能级原子系统中的单光子跃迁第41-44页
        4.1.2 多能级原子中的双光子拉曼跃迁第44-48页
    4.2 拉曼脉冲型Mach-Zehnder干涉仪原理第48-52页
        4.2.1 拉曼脉冲型Mach-Zehnder干涉仪原理物理图像第48页
        4.2.2 拉曼脉冲型Mach-Zehnder干涉仪相位分析第48-52页
            4.2.2.1 拉曼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相位分析第48-50页
            4.2.2.2 原子在重力场中自由演化的相位分析第50-52页
5 小型化原子干涉重力仪实验设计第52-74页
    5.1 原子干涉仪工作过程第52-53页
    5.2 实验方案设计第53-74页
        5.2.1 真空系统第53-54页
        5.2.2 冷原子制备与原子喷泉实验设计第54-66页
            5.2.2.1 激光器、激光锁频与激光放大第54-57页
            5.2.2.2 光路设计第57-59页
            5.2.2.3 激光扩束与准直第59-61页
            5.2.2.4 探测和荧光收集系统第61-62页
            5.2.2.5 磁场线圈及磁屏蔽部分第62-64页
            5.2.2.6 光纤系统第64-66页
        5.2.3 拉曼光系统第66-72页
        5.2.4 测控系统第72-74页
6 原子干涉重力仪初步实验和结果分析第74-92页
    6.1 实验过程第74-88页
        6.1.1 冷原子制备第74-76页
            6.1.1.1 原子的冷却与囚禁第74-75页
            6.1.1.2 R&R方法测量温度第75-76页
            6.1.1.3 MOT参数优化第76页
        6.1.2 原子喷泉及性能优化第76-79页
            6.1.2.1 原子喷泉时序第77-78页
            6.1.2.2 喷泉信号优化结果第78-79页
        6.1.3 选态过程第79-81页
            6.1.3.1 选态时序第79-80页
            6.1.3.2 反向拉曼光速度选择第80-81页
        6.1.4 多普勒不敏感配置下测试第81-84页
            6.1.4.1 拉曼谱与拉比振荡第81-83页
            6.1.4.2 Ramsey干涉第83-84页
        6.1.5 多普勒敏感配置下测试第84-88页
            6.1.5.1 拉比振荡第85-86页
            6.1.5.2 啁啾率扫描干涉条纹第86-88页
            6.1.5.3 绝对重力值测量第88页
    6.2 结果分析第88-92页
        6.2.1 信号分析第88-89页
        6.2.2 噪声分析第89-92页
7 总结与展望第92-94页
    7.1 总结第92-93页
    7.2 展望第93-94页
致谢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3页
附录A第103-104页
附录B第104-106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工作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威胁!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网络攻击风险》(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下一篇:《微行大益: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公益变革与实践》(节选)翻译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