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6-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2页 |
1.1 球磨机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 | 第19-24页 |
1.1.1 煤粉磨制及处理过程 | 第19-20页 |
1.1.2 磨煤机分类及煤的应用 | 第20-22页 |
1.1.3 球磨机的工作特性 | 第22-2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24-28页 |
1.2.1 球磨机应用领域 | 第24页 |
1.2.2 存煤量检测方法 | 第24-26页 |
1.2.3 存煤量控制方法 | 第26-27页 |
1.2.4 球磨机存煤量研究的主流方向 | 第27-28页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9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第2章 参数关联分析与钢球动能计算方法 | 第32-59页 |
2.1 制粉系统主要运行参数变化 | 第32-34页 |
2.1.1 参数分析 | 第32-33页 |
2.1.2 参数变化规律 | 第33-34页 |
2.2 参数关联计算理论 | 第34-36页 |
2.2.1 关联度分析法 | 第34-35页 |
2.2.2 均衡接近度 | 第35页 |
2.2.3 多项式回归模型 | 第35-36页 |
2.2.4 数据融合模型 | 第36页 |
2.3 制粉系统主要运行参数的关联分析 | 第36-46页 |
2.3.1 磨机给煤量与锅炉运行参数的关联分析 | 第36-42页 |
2.3.2 运行参数与给煤量的多项式回归模型 | 第42-43页 |
2.3.3 运行参数与给煤量的信息融合模型 | 第43-46页 |
2.4 基于存煤量的钢球运动动能计算模型 | 第46-58页 |
2.4.1 球磨机运行参数分析 | 第46-48页 |
2.4.2 钢球运动状态分析 | 第48-50页 |
2.4.3 不同煤量下钢球的动能计算模型 | 第50-57页 |
2.4.4 模型验证 | 第57-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基于离散元素法的PFC3D球磨机仿真运行实验 | 第59-74页 |
3.1 分子动力学理论 | 第59页 |
3.2 离散元素法 | 第59-61页 |
3.3 基于离散元素法的PFC3D | 第61页 |
3.4 PFC3D仿真与实现 | 第61-73页 |
3.4.1 实验系统 | 第61-62页 |
3.4.2 钢球直径与煤粒直径对钢球动能的影响 | 第62-69页 |
3.4.3 煤的粒度分布对钢球动能的影响 | 第69-73页 |
3.5 实验结果与影响评价 | 第7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中心传动式球磨机物理模型 | 第74-85页 |
4.1 模型建立 | 第74-79页 |
4.1.1 设计思路 | 第74-75页 |
4.1.2 理论计算 | 第75-78页 |
4.1.3 模型实现 | 第78-79页 |
4.2 图像边缘检测 | 第79-80页 |
4.3 图像边缘检测对球磨机物理模型的应用 | 第80-84页 |
4.3.1 球磨机运行工况的高速摄影 | 第80-81页 |
4.3.2 检测提取 | 第81-83页 |
4.3.3 模型计算 | 第83-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存煤量的神经网络信息融合建模与预测 | 第85-96页 |
5.1 球磨机制粉系统的数学模型描述 | 第85-88页 |
5.2 钢球动能与存煤量的信息融合神经网络模型 | 第88-93页 |
5.2.1 学习样本库建立 | 第88页 |
5.2.2 样本数据归一化 | 第88-91页 |
5.2.3 基于钢球动能的存煤量预测模型 | 第91-9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93-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6章 存煤量控制模型的系统辨识 | 第96-107页 |
6.1 阶跃响应研究 | 第96页 |
6.2 存煤量的阶跃扰动下的钢球动能响应 | 第96-97页 |
6.3 系统控制性能分析 | 第97-98页 |
6.4 系统辨识 | 第98-100页 |
6.5 递推最小二乘法建模 | 第100页 |
6.6 存煤量控制的系统辨识传递函数模型 | 第100-103页 |
6.6.1 模型选择与参数估计 | 第100-101页 |
6.6.2 存煤量检测的系统辨识与预测 | 第101-103页 |
6.7 存煤量与钢球动能关系的预测模型 | 第103-104页 |
6.8 基于钢球动能的存煤量控制策略 | 第104-106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0页 |
7.1 结论 | 第107-108页 |
7.2 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0-1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页 |